2014年,中国话剧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从创作层面看,聚焦现实生活的原创作品增多、经典改编剧目紧 贴当下关怀、民营剧团剧目更趋个性化表达,创作者从多个角度思辨着戏剧与时代、人性的关系。从演出层面看,国外戏剧扎堆来华、“现象级”话题频繁、节庆展 演主打品牌概念,演出市场日益成熟理性。从市场表现看,以北京为例,戏剧类全年演出总票房为5.5亿元,其中话剧票房收入达2.2亿元,较上年上涨 10.1%。相较往年,话剧演出体量增加、剧目类型风格渐趋多样,但在艺术质量、舞台呈现、美学探索等方面却表现得参差不齐,尤其是原创作品反映出的问题 格外突出。面对世界戏剧“推土机”的轰鸣声,以及中外戏剧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话剧应该在变化了的时代和审美语境中,抓住创新发展的契机,通过激活本 土戏剧的创造力,实现创作理念、美学观念、艺术品质的全面提升。
现实生活表达要向深广层面拓展
原创剧目是一个时期戏剧创作整体面貌和走向的晴雨表。2014年,主流剧院大都强化了现实题材原创剧目的创演力度,从多个视角关注现实,在 传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为时代留下了特殊的舞台记忆。像北京人艺的《理发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长夜》《花心小丑》《枣树》《暴风雪》,总政话 剧团的《兵者·国之大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天才小精灵》等,或传达爱和温情的主题,或展现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变异,或 表达当代官兵的使命担当和精神情怀,或张扬真诚、独立、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内容表达上显示出当代剧作家思考社会生活的广度和热情。
然而,现实题材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纵观这些作品,无论是剧本层面的人物塑造、冲突组织、情节结构,还是二度创作上的表导演实践,都或多或 少存在一些意犹未尽之处。尤其是前者,人物性格单薄、戏剧冲突弱化、叙事情节拖沓等剧本创作上的先天不足,直接影响了二度创作的艺术效果,导致舞台演出缺 少灵魂和思想支撑。一些创作者虽然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叙事策略却总是徘徊在生活的地表,无法真正深入其中,夹杂着概念化、模式化的创作痕迹;有些作 品人物戏份不够,生活积累匮乏,只能依靠流行的网络段子、歌曲甚至过度的情感宣泄弥补,借以调节沉闷的剧情和乏味的说教。
回眸历史,那些为中国话剧引以为傲的剧目,无不闪耀着思想的锋芒、心灵的真实、批评的锐气、创新的激情,这正是今天创作者需用信念坚守的品 质。如何潜心于生活打磨剧本,让现实题材创作真正脚踏实地,成为有灵魂、有情怀、有力度的诚意表达,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业内人士认真探讨的课题。
民营戏剧面对市场抉择趋于理性
2014年可谓民营戏剧的调整年。以往鱼龙混杂的创作景象得到有效扭转,依靠市场和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民营戏剧演出格局发生新变化:一些 剧团遭遇生存困境,如以新潮、前卫为主要特色的北京木马剧场关门停业,曾在都市白领中颇受追捧的戏逍堂销声匿迹;同时,也涌现了诸如北京的鼓楼西剧场、 77剧场等新的剧场和制作机构,它们从成立之初,就把艺术口碑和品牌建设放在首位,力求在激烈竞争中确立自己的文化坐标;而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坚持下来的剧 团,则纷纷在作品内容和质量上下足功夫,注重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的打磨,像怪咖剧团推出的黑色喜剧《东北往事》,用4年时间打磨剧本,显示出对市场和 观众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