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剧、导演依旧是民营戏剧创作的主力。这一年,他们带来的作品继续在个性风格与市场趣味之间探索平衡。如徐小朋编导的《醉生梦死》通过 杨柳青、柳如是夫妇普通生活的变异,讽刺追逐金钱、权力的腐化人生,对人性的虚伪阴暗进行一番“喜剧式”的嘲讽;曾伟力编剧、裴魁山导演的《五人间》通过 5个参与者灵魂与肉体、身份与角色的不断互换,探讨人性的复杂与自我选择的可能;黄盈编导的《语文课》借助一篇篇课文引申开来的“怀旧”“表演”“互 动”,唤起埋藏于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信念和感动。纵观这些作品,小剧场戏剧依旧为主要演出形式;题材类型上,多数青睐于黑色喜剧、情感话题,善于将悬疑、 惊悚、喜剧、时尚等类型元素与个性化表达、市场需求相结合;演出形式自由,追求视听化、时尚化、技巧化等手段的叠加,迎合当代都市青年消费群体的审美口 味。
2014年年底,青年导演顾雷蛰伏5年后的复出作品《顾不上》在蓬蒿剧场上演,内容依旧是对当下社会热点事件的针砭时弊,风格也延续导演嬉 笑怒骂的黑色喜剧特色。但从素材的酝酿到演出,该剧历时10年,仅剧本就修改10次之多,这种创作过程的严谨、艺术表达的自由不拘、舞台呈现的鲜明个性, 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戏剧人的执着、真诚、朴实。有思想的剧场,青年戏剧人在用行动坚守着。
经典改编需文学滋养和人文情怀
西方经典戏剧作品的本土化演绎及改编在近些年的戏剧演出市场上始终占据重要份额,这一年也不例外,改编作品最多的要数莎士比亚。2014年 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性的演出贯穿全年,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家大剧院主办的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演出季,在上演的8台中外演出剧目 中,黄盈工作室的《麦克白》可以看作一次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而成的全新创造,在东方式幽默的观照下,麦克白的形象从高高在上的悲剧英雄变得神经且怪诞、软弱 又扭曲,成为当代人精神状态的写照。同样带有跨文化实践意味的,还有国家话剧院推出、田沁鑫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一年,易卜生、契诃夫、布莱希特、贝克特等20世纪以来西方剧作家的代表作品纷纷被中国戏剧人搬上舞台,像任鸣的《玩偶之家》、孟京辉的 《四川好人》、林兆华的《人民公敌》、赖声川的《海鸥》、王翀的《群鬼2.0》等。虽然改编者们都把“致敬经典”摆在首位,实现方式也各异,但大都倾向于 个体化阐释,注重舞台形式的出新出奇。相比而言,以表演取胜、忠于文本的经典演出格外稀缺。经典改编最考验创作者的是艺术积淀和做戏的态度,解构、重构可 以体现经典的与时俱进,但原汁原味未必就是观念落后的表现。面对经典,创作者不仅需要虔诚的敬畏,更需要具备从文学和表演两个层面理解表现经典的素养、功 力,而后者恰是有些从业者欠缺的。
以往深受市场追捧的文学、影视作品改编剧目,2014年热度骤减,像何念执导、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的《致青春》,田沁鑫执导、改编自艾米 同名小说的《山楂树之恋》等均未引起太大的市场波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话剧“炒”影视冷饭的方式,已不再是提高票房的灵丹妙药。观众的市场选择越来越 趋于理性。这种趋向在一些当代西方优秀剧作的演出中得到佐证。如王晓鹰执导、改编自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Taking Leave》的《离去》和美国 剧作家约翰·洛根的《红色》,周可执导的英国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等均收获了观众的口碑。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无一例外地在呵护人情人 性,触及被压抑、被折磨、被改造的精神领域,从现代文明、权力、资本与人性本真的冲突等不同角度展开叙事,显示了创作者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