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外国戏剧应把场外功课做足
2014年的北京舞台上,有超过50部以上、涵盖世界五大洲的戏剧作品竞相登场。引进方式既有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这样高规格的政府主导行 为,也有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等剧院组织的邀请展、交流活动,更包括诸如爱丁堡前沿剧展、南锣鼓巷戏剧节等民间戏剧演出活动。风 格迥异、类型多样、前卫实验的外国戏剧接连登陆,让中国观众一下子有了不出国门坐观“世界舞台”风云的便利。其中,大师级作品引发争议,成为这一年外国戏 剧演出最吸引眼球的话题。
克里斯蒂安·陆帕、特尔佐布罗斯、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尤金诺·芭芭等以往在戏剧史上多次提及的大师级人物,均在追求时髦、身份崇拜 的观众中引起观看热潮。观众们带着朝圣般的心态拥进剧场,观后的滋味却是天壤之别。不管是对铃木忠志“亵渎经典”的追问,还是对罗伯特·威尔逊现场演出的 喝倒彩,围绕这些导演的争议以及其舞台技术、身体训练、跨文化等方面的实践,在戏外点燃了媒体的关注热情。对大师级导演是否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我们无意深 究,但他们之所以取得现今成就,其背后所依托的社会文化思潮、民族资源、人生阅历与美学追求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精神层面上对戏剧艺术的敬畏痴迷,却是值 得国内戏剧人思考的。中国话剧的发展需要大师,更需要对话,这恰恰是我们中外戏剧交流过程中的短板。究竟该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什么?如何看待大师的艺术理 念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引进这些剧目的目的为何?业界需要给出一个相对专业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相互猜谜。
前期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乃至文化观念差异所带来的接受上的障碍,也从中外戏剧交流的层面,为今后此类活动的主办方、组织者提了个醒:要 把引进演出的介绍、导赏功课做在前面。客人远道而来,仅演出两三场就打道回府,观众如果对演出的背景、内容一无所知,很容易一头雾水,不仅审美期待得不到 满足,错过与杰出艺术家深层次对话的机会,而且使主办方的引进意图得不到实现,白白浪费了一次次宝贵的演出资源。提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或者邀请相关领 域专业研究者参与选戏、评戏,至少会在接受层面不至于出现如现在这般的无序和迷茫。这一方面,天津大剧院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让更多观 众了解他们引进的《朱莉小姐》《假面·玛丽莲》等5部国外最前沿的戏剧作品,进而走进剧场,主办方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等媒介把推介工作做足做全;另一方 面通过演出期间的讲座、论坛、对话、导赏活动进一步加深中国观众对欣赏对象文化背景、艺术创造的理解。一系列精心准备,不仅拉进了观演之间的时空距离,而 且为戏剧节积累了人气、赢得了口碑,形成了年度中外戏剧交流的特色品牌。
应把戏剧文化生态建设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