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北京人艺复排演出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上,出现了多达10余次的笑场。究竟是历史人物行为动机遭遇质疑,还是如今青年观 众对历史缺少耐心,抑或舞台上呈现的诗意已经不再为这个时代的审美所崇尚?这些问题还没来得及梳理出头绪,就被随后出现的“《雷雨》笑场”覆盖了,而且不 出所料,引发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两次“笑场”虽然情况各异,但是对台词和表演“笑点”最为集中,笑源也都来自所谓的“青年观众”。剧场之中发生的变 化,让“笑声”成了观剧的期待,以至《雷雨》在上海演出时,计算笑场的数量变成观剧的新乐趣。
因笑场就为经典贴上“过时”“陈旧”的标签,或责备观众的幼稚、不理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式。“笑声”是观众最感性、直接的表达方 式,它或许有些刺耳,但绝不是偶然为之。从近几年一些复排剧目的演出现场看,不是经典的精神、思想遭到了质疑哄笑,而是观众对那种渐离时代审美、程式化的 经典演绎方式缺少了耐心。它表面上反映的是艺术表达与审美期待的错位,实际上与变化了的时代文化语境和观众审美水平紧密相连,更是多年来话剧发展中老问题 不断叠加的结果。世界戏剧风云变幻,业内人士当以“《雷雨》笑场”为契机,坦诚交流、认真思考诸如经典如何与观众对话、如何面对观众变化了的审美等发展课 题,以更开放的胸襟、多样的戏剧观念、包容的创作姿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当代观众从话剧舞台上找到情感共鸣,让 经典的光晕在精湛的表演和不落窠臼的艺术呈现下光彩熠熠。
此外,2014年话剧现象级话题不断,不管是对新媒体时代戏剧批评的探讨、多媒体与戏剧融合趋势的关注,还是围绕一些剧目产生的争议,与话 剧发展相关的问题,早已突破了剧场的空间,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相连,成为戏剧文化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生态与物质、资本世界的丰富以及技术的发展存在 某种呼应,其文化氛围的营造离不开艺术传承、艺术教育、审美习惯的累积,观众审美素养、需求的引导,乃至整个大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这是戏剧艺术旺盛发 展的客观基础。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培育戏剧发展的土壤,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确立适合中国话剧现代化、民族化的审美范式和美学表达,这或许是2014年 中国话剧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 徐健为青年戏剧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