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辞赋素来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著称。它讲究韵散结合,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华美瑰丽,千百年来诞生了数不清的名篇佳作。 在白话文运动之后,辞赋创作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萎靡不振,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作辞赋的作者越来越多。当前,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已成为一股热潮,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以运用辞赋这一传统文体来生动呈现当下丰富多彩的 社会现实和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推动传统文艺更好地表现时代、服务社会。
近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华辞赋》杂志社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协办的中华辞赋高端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 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辞赋作家与会研讨,围绕辞赋等传统文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创新,更好地表达人 民心声,更紧密地联系时代与社会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呼唤一种“大气的写作”
在王改正看来,辞赋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虽然“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时代过去了,但是北齐魏收所说的“会须作赋,始成大才 士”仍有一定道理。我们经常看到,大凡庄重严肃的场合,非传统的辞赋体不足以担当之。赋与诗其实一样,都讲究抒情言志。如果仅仅以辞赋来描景状物,而不是 抒发情志,则不如阅读散文;如果仅仅以辞赋来论说世事、历史,而不是畅叙幽怀,则不如阅读政论或史书。我们呼唤一种“大气的写作”,盼望辞赋作家有大的情 怀。
“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这句话鲜明地说出了辞赋作家以大为美的审美意识。周笃文谈到,传统辞赋以其庞大的体 量、华丽的辞藻展现了一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其中蕴含的就是作家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创作辞赋,虽然赋的大小有别,词语有新旧之分,但这种“赋家 之心”应该古今如一。我们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所写的辞赋也应该彰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因此,与会者认为,在辞赋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表达狭小的“个人感伤”,更要讲述大时代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个体经验是我们进行写作的切入 点,但要从这一小点出发,扩大到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内在心理结构。闵凡路说,辞赋创作要具有时代感。辞赋作家应当书写发生在我们时代的重大事件,展现人民群 众的伟大创造以及这些创造带来的深刻影响,讴歌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只有这样,辞赋才有作为,才有前途,才能给历史留下 伟大时代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