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和观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环境大为改善,越来越多的故居正开门迎客。但正如记者在探访中所感,“这么好的地儿,为啥来的人却不多?”名人故居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编者
1月22日下午,在上海市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几位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关注了“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从巴金及现当代文学的珍贵史料、图片,到活动资讯、阅读心得……公号虽小,内容不少。一位游客感慨,“有的故居连网站都没有,巴金故居做公号,真有心。”
但在同时举行的内部工作会上,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对公号却并不满意。“得有新闻敏感,老发静态内容,传播效果怎么上得去?”他举了个例子,每年故居腊梅花开,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今年大家拍照片、传朋友圈,却没人想到用公号推美图。“搞好故居,太多事要做。”周立民感叹。
盘活资源——单靠房子留不住人
注入多种功能、抓住公众“痛点”、让藏品来说话
“单靠房子留不住人,故居要想活起来,得把名人的生平、事迹、活动、著作与当下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效益。”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朱敏彦说。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郭俊英直言,作为历史记忆和再现,故居有博物馆无法比拟的“实景”优势,但天生的“短板”也不容忽略:多为砖木结构老建筑,易燃不易保护;空间相对局促,现代化布展和大型活动难以施展。
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知名度较高、各级政府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名人故居,大部分故居还只是“保护加简单陈列”,魅力大打折扣。
“除了保护、布展,社会教育才是故居的灵魂,这要求故居注入更多功能。”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看来,故居管理者不能甘当“守摊人”,“图书馆功能、学术研讨功能、文化交流平台功能……根据各自条件,故居都能有所为。”
多功能注入,意味着资源得盘活。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仲明建议,结合名人身份和故居条件,不妨通过读书会、诗友会等形式,将故居打造成文化交流活动的平台。“有的地区故居较多,政府可以整体打造文化线路,将不同类型的故居串起来。”这是四川大学副教授廖峰的想法。
一成不变的布置、老套乏味的内容,是公众对故居“不感冒”的直接原因。文化效益能否最终实现,能否找到公众“痛点”至关重要。“社会关注点是什么?不同类型的公众需要什么?我们能呈现什么?”孙郁说,故居管理者得把自己当成剧院的导演,找准观众需求,才有可能导出好戏。
要唱好戏,藏品才是主角儿。郭俊英认为,故居的魅力就在于“让藏品说话”。
将藏品变成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融合的切入口,郭俊英的新尝试是版画。为充分利用鲁迅在抗战时期收集的数百幅版画,鲁博与北京一所鲁迅中学试点“版画项目”,让老师为学生讲解版画的故事与背景,学生还能亲自学习、制作版画。郭俊英认为,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也需要有审美情趣的培养。”
“不论是藏品盘活,还是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故居本身的文化理念得有含金量。”孙郁建议。
理顺体制——处处都需“做学问”
分门别类利用、激发社会力量、破解人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