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名人故居产权属性复杂,管理者也是多头,有的故居归房管部门或企业管,有的归地方文化部门管,各地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文化部门、考古部门和建筑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都会造成故居被遗忘。”成都市文化局文化产业处副处长李丹认为,故居保护还得“下一盘棋”。廖峰则指出,我国尚未出台故居分级条例,各地最好能根据情况,将故居分门别类、统筹利用。
“故居利用是个系统工程。从保护、修缮到研究,从布展、活动到服务,都需人财投入。”北京鲁博今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巡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郭俊英说:“没有专门拨款,咱们怎能走出去?”
周立民告诉记者,故居里大到管理运作、服务水平,小到公号宣传、文化活动,“各类专业人才我们都缺,但养人得花钱啊。”
目前,名人故居运营资金主要靠上级单位拨款和自行创收。自行创收含门票收入、场地出租收入、文化衍生品收入和社会捐助。但对于大部分故居来说,拨款仍是主要来源。
“现在大部分故居都免费,场地出租收入也有限。”周立民一一点算,文化衍生品开发成本不低,收益却不高。“毕竟名人故居大多不是热门景点,衍生品销量不会太多。”另外,社会捐助没有免税或减税优惠,也不利于社会积极性的发挥。
“调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利用故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郭俊英说。孙郁认为,文化的钱还得用在文化上。“除了常规财政支持,文化公益广告分成也能用于支持故居利用。”去年,巴金故居以“巴金110周年巡回展”立项,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18万元的资助。周立民由此建议,鼓励民间成立基金,故居以项目为单位,通过专业审核和后期评估来申请资金。“这样既解决故居资金问题,又能实实在在促进做事。”
更新理念——传播不能居高临下
参观要有效、参与要多元、沟通要平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故居得先“活”起来,但怎样才算“活”?
在郭俊英眼里,“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让故居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领悟,才能算‘活’。”
要想“活”,没人肯定不行。郭沫若故居管理方、乐山市沙湾区文体局的向洪敏局长介绍,故居设施维护、修缮需要大量财力,游人稀少甚至长期闲置,无疑是资源浪费。
“我要‘活’,就怕火。”周立民直言不讳,游人太少不行,不等于游人越多越好。“‘活’是有效参观,能增进游客对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考虑到游客太多影响参观体验,上海巴金故居已拒绝了多家旅行社合作的提议。
“‘活’同时意味着故居有良好的发展机制:自身运营、发展环境、周边配套都能合理高效。”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强调,现在最被故居忽视的是宣传。
“我们总觉得只有商品才要打广告。其实,只要能保证故居的真实性、展览的观赏性、环境服务的周到性,故居更需要做广告。”贺云翱去年在日韩调研发现,很多名人故居都发小礼物来搞宣传,有的甚至用上了大型广告牌。
尽管不少名人故居都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团体参观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周立民强调,反对“故居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观众”。他认为,“活”也体现为大众与故居平等的沟通和积极的参与。
“大而全的策展理念,单一灌输的宣教方式行不通了。”周立民认为,综合性博物馆在20多年的建设中已趋饱和,故居应该主打“小而精”,他们的定位就是“巴金读者永远的家”。现在每逢巴金生日,他们就安排读者到故居一起为巴老“庆生”。“我希望大家来故居不仅是参观,游客提的每条建议、志愿者的每次付出、外界每次的展览邀约,都是故居发展保持活力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