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密切地关注现实人生
与会者谈到,宏大的时代氛围只有通过鲜活的细节才能得以清晰呈现。在我们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每天都发生着或令人振奋或 令人沉思的故事,辞赋作家应该更加密切地予以关注,并加以艺术概括、提炼,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深刻原因,写出令人感到信服的作品。惟其如此,辞赋这一传统文 体才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康士建认为,辞赋作家必须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讴歌时代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回应一些社会关切,并 深切地指出问题所在。在当前的辞赋创作中,那些具有批判意识的作品还是不够多。这或许与辞赋“劝百讽一”的体制特点有关,但更与写作者的主体情怀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还有多位与会者指出,一些辞赋作家所关注的现实太狭小、太自我了,应该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倾听来自他者的真实心声。
李东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到,在辞赋创作中,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写的是现实的题材,但有时候为了把作品写得唯美、符合韵律,就用了很多古雅的 词汇,不敢将当下的词汇纳入其中。她曾为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创作了《嫦娥赋》,其中涉及很多科技词汇,如果不使用它们就很难真正说清这项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意 义。因此,为了使作品真正具有现实性、时代感,只能将这些词汇尽量巧妙地吸纳进来,让历史与现实、古语与新词相互交融。
保持写作主体的独立性
辞赋文体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对于今天的写作者来说,是严格地遵守古约还是按照当下的语言习惯进行修订,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 实践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和答案。论坛上,不同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以古赋为体,以今辞为用,继雅开新,求正容变”, “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语言华美、骈对工整、音韵铿锵,这是辞赋文体的基本要求”等。
有些作家则认为,文体的形式要求只是外在的规范,是完全遵循还是稍有突破完全由写作个体决定。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时,写作主体要保持自己的独立 性,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气势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是装腔作势;意境不是造出来的,造出来的是虚情假意。只有秉笔直书,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 品,让美好意境与宏大气势自然流露。同时,写作者要有伟大的人格和宽阔的心胸,因为有伟大的作家才有伟大的作品。
褚水敖、闵凡路等与会者还谈到,我们的辞赋是写给人民看的,不是写给文人小圈子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写出来的作品,应该让人民读得懂、看得 进、记得住、传得开。有些辞赋使用很多的典故、生僻的古语,注释的篇幅比正文还要长,读者自然望而却步。因此,在辞赋创作中,在选题、构思、用词等方面要 尽量注意贴近现实,用现代人看得懂的语汇书写,少用生僻字和典故,尽量做到明快流畅、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