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如何做人,柳青给人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也为同行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其基本的要义就是:不要做社会的旁观者,要做现实的介入者;不要做生活的客居者,而要做生活的主人公,让自己成为所描写的农民群众中的一员,彻底打通写他人与写自己的固有界线,把生活的感受与激情,欣忭与困惑,烦恼与欢乐等等,内在地化合为感觉的放达、情感的宣泄,安全摒弃闭门造车、盲目想象的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青的扎根乡间14年的个人实践,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了一个作家所能达到的标高的极限,这是今天的文学人所难以企及的,因而也是我们应该奉为楷模而心慕手追的。
14年不打折扣的农家生活,促成了柳青的成功转型,也造就了经典作品《创业史》。得悉柳青因身患重病而难以完成《创业史》第一卷之后的写作,曾经是作品人物原型之一的董廷芝老书记深情地说道:“希望他好好养病,能把四部书都写出来。别人写,写不成他那样的。”质朴的语言与深切的期盼,所包含的对于柳青的首肯是坚定的,认知也是独特的。“别人写的”与“他那样的”,分别都是什么样的呢?在董廷芝未及详述的语言里我们大致能感觉到,“别人写的”,多半是隔靴搔痒,旁敲侧击,甚至是冷眼旁观,居高临下。而“他那样的”,则一定是直言骨鲠,径情直遂,别开生面,钩深致远。一句话,“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自然而然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一部《创业史》,尽管涉及特定时期的合作化运动,尽管历经了55年的沧桑演变,但仍然被专家和读者视为当代的经典力作而不断解读,被大众读者视若“不隔”的文学佳作持续热读,盖因作家立足于生活的深处,撷取时代的激情,写出了社会变迁在人们心里激起的层层涟漪,在精神世界引发的深层悸动。柳青一再说他的《创业史》,表面上写的是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实际上是写农民走进新时代之后,对于公有制、国家化的认识与接受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即从私有到公有,从“小我”到“大我”的心理变迁与精神成长。从梁生宝、郭振山、高增福、改霞等,到梁三老汉、郭世福、郭士杰等,都是这一历史巨变进程中不同阶层人们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各自的自然反应和精神变异,既体现着旧时代农人的蜕变与新时代农人的成长,也折射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艰难前行的某些侧影。社会的重心是人民,人民的内核是心灵。正是着眼于心灵深处和精神层面的博弈与变异,使得《创业史》卓具超越历史限定的深厚内力,而成为人们认知合作社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引发农人心灵变动的一部史诗性作品。
扎根皇甫村的14年,柳青除去创作《创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之外,还写作了一些关于耕蓄饲养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文章,如《耕蓄饲养管理三字经》《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这些实用性文字向人们表明,柳青是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为他们代言的。把这些实用性文章和《创业史》放在一起来阅读和考量,我们更可以见出柳青作为一个现实介入者、生活实践者的殷殷之怀、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