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述武 梁喜员 赵国欣 王景杰)又是核桃丰收的季节。全市当前核桃产业发展形势喜人,近年核桃年产量最高达到3万吨,总收入达到5.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特别令人鼓舞。
数十年来,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口号,与当年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同志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几位当时都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地委机关工作人员,之后数十年间在各自的领导工作岗位上,又多次参与了这一产业的发展。现据记忆所及,对此作以简要回顾,以表对老一辈的怀念之情。
王杰,陕西省渭南市人,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参加过著名的渭华暴动。1948年春天奉命随军来到商洛地区任专员公署专员、地委书记之职,到1964年离任,共计长达16年之久,是主持商洛党政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主要领导人,与商洛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为商洛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就是在他任职期间筹划、组织和发动起来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编著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在该书序言中,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发出号召:要制订农林牧副渔发展规划,要“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按照这一要求,以时任地委书记王杰同志为“班长”的地委成员们回顾总结了以往开荒种粮单一抓粮食生产,造成水土流失而付出的沉痛教训,提出了“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力争自足有余。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牧生产和土特产品。”但当时在林特产业的发展品种上,主攻方向是什么?有的提种油桐、板栗,有的提栽柿子、葡萄等。如何确定为好?地委的领导确定,从群众中找答案。于是分头深入各地农村,大规模地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王杰同志曾几次亲自深入到当时的商县(今商州区)农村,找基层干部和农民召开座谈会,学习中央指示,听取群众意见。比较多数的同志主张大种核桃。大家认为,商洛地区从自然条件看,绝大多数地方的气候、土质适宜种植核桃,农民又有种植核桃的经验,且核桃又是“木本油料”,既能解决农民的吃油问题,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为国家换取外汇;大种核桃是一种于民于国都有利的大好事情。与此同时,地委就种植核桃问题召开了几次民主人士座谈会,会上,洛南县民主人士、副县长王作庭对王杰同志说:“王书记,你下命令,我给咱办。”到了八十年代,王杰同志还回忆说:“要说种核桃,王作庭算一个积极分子。”当时上上下下一致的意见是,就长远来说,种植核桃是一件大好事,是促进群众致富的上策。
据时任地委副书记的胡怡德老人晚年回忆,当时地委领导同志在走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当时是去柞水县进行调查,徒步130多里,用了20天时间,取得了许多群众种植核桃的详实材料,返回后当面向王杰同志作了汇报。王杰同志对他的调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其他各位常委和专署副专员们也都先后带上自己的调查材料回到机关进行汇总和汇报。这样,王杰同志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大约在9月上旬,亲自主持召开了地委、专署主要领导参加的汇报会。大家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讲述了种核桃收益明显给群众带来的好处。会上,又听取了派往山西进行参观学习的同志带回的经验介绍,使到会同志受到启发。最后,王杰同志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汇报情况会,也是研究决策会。就全区来说,应当主抓核桃产业。我们应当按照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国家的观点统一思想,发动群众,大种核桃。同时,也不排除适宜种植板栗、柿子、蚕桑的地方积极种植这些土特产品。最后他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种植核桃的目标问题,依我的想法,每户以种一升为宜。这样便于计算和督促检查,大家看咋样?与会的同志齐声回答:同意。于是于1957年9月20日,以地委、专署名义向全区发出了《关于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的通知》。从此,一户种一升核桃的活动在全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年秋天,全区31万户共种植核桃33.68万升,超额完成了户均种一升核桃的任务。同时,许多地方还因地制宜地种植了适宜本地生长的板栗、油桐、柿子、山萸等经济树种,为群众致富打下了一定基础。
商洛地委、专署关于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决定和所开展的群众性活动,迅速得到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同志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即着省委发文,号召全省各地向商洛学习。同时,《陕西日报》于11月15日就商洛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件事发表社论,盛赞“商洛地委给人民出了好主意”,“党的号召和人民的愿望一经结合起来,就会扭成一股劲,变成物质力量。商洛人民种核桃的活动必将有力地开展起来。”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有11省市领导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上。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把商洛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活动开展情况作了汇报和介绍,立即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1月31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其中五十八条写道:“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可以通过鸣放辩论取得群众同意以后,将这个经验推广到种植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方面去。”这就是毛主席对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指示的由来。
1958年9月12日至20日,国家林业部在商洛召开了有16省(区)86位代表参加的核桃生产现场会,在全国推广商洛专区大种核桃的经验;全体与会代表仔细听取了商洛地委负责同志的如实汇报,还参观了丹凤县武关公社八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百亩林粮混作核桃林;会议为林场颁发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奖状,还以会议全体代表名义向八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赠送了一面锦旗,上写“学习你们,赶上你们,为大面积发展核桃生产和高额丰产而共同奋斗。”与会代表还亲手栽植了300余株核桃树,称为纪念林;会后当地政府在林地修了一座纪念碑,此碑至今犹存,成了历史的见证。
总之,前述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省委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新闻界的舆论推动,国家有关部门的现场会议,等等,使王杰同志和商洛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深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全区人民大种核桃的积极性。
为了扩大“每户种一升核桃”的战果,1959年10月下旬,在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王杰同志又进一步安排部署了当年秋冬继续开展以种植核桃为中心的造林运动,特别是对于大造核桃坡、核桃沟、核桃路以及培养种植核桃先进社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又一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到了年底,王杰同志又派干部下到农村进行检查,此时,经过一个秋冬的努力,连片核桃林、“核桃沟”、“核桃坡”、“核桃路”随处可见,不仅使“每户种一升核桃”的成果得到巩固,而且还呈现出新局面。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发动群众大种核桃的先进社队。王杰又指示各地,要总结先进经验,进行推广,使“每户种一升核桃“的运动向纵深发展。
王杰同志调省上工作后,每来商洛检查指导工作,都要问及核桃产业的发展情况。他对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件事总是念念不忘,其感情之深由此可见。数十年来,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王杰同志的不断督促指导下,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商洛地区的各届领导班子都是一任接着一任干,每年都有新进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商洛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更是逐步加温。1994年6月,地委、行署制定的《(1994—2000年商洛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核桃产业被列为林特生产的主导产业。1997年2月,地区成立了核桃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了核桃产业办公室(设林业局),核桃产业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近几年,各级在经费投入上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引进和选育新的优良品种获得成功,温床嫁接培育核桃良种的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大片的良种建园到处可见;2009年,市政府又作出决定,每年10月9日为“商洛核桃节”;2010年9月,中国经济林协会专家组对商洛核桃产业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第二届商洛核桃节上授予商洛“中国核桃之都”称号,使商洛核桃产业迈入新的起点。这是现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在新的形势下对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和省委的要求,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做出的有历史意义的新贡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行者为人民做了好事,后人不会忘记。2008年9月,国家林业局、全国核桃产业发展协作组拟在云南省召开首届中国核桃大会,并打算在会上评选出对我国核桃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十大影响人物”,给以表彰。会议筹备者在会前曾电告我市有关部门,建议由我市推荐一名为发展核桃事业做出过贡献,特别是商洛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或劳动模范,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核桃产业十大影响人物”的评选活动。市林业部门经研究认为,“每户种一升核桃”活动因年代久远,当时参与组织和领导的同志多已过世,不好评选。经过再三考虑,一致认为,还是推荐已故去的时任地委书记的王杰同志更为合适。此议一出,大家都表赞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夜战通宵,整理出了王杰同志的事迹材料,上报大会筹备单位。2008年10月中国首届核桃大会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如期召开,市政府副市长王建领代表商洛市出席了大会。会上王杰同志被高票评为“全国核桃产业发展十大影响人物”之一,并为其颁发了证书和核桃雕塑模型,以表其功,永作纪念。证书和纪念品由商洛与会代表领回,交与王杰同志的子女保存。王杰同志在故去10余年之后而受此殊誉,是当初始料不及的,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老在九泉之下有知,定感欣慰。
王杰同志,商洛人民永远怀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