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王国伟)正值《楚汉传奇》热播,司马迁《史记》译着中“王陵故城”一说之争至今未有结论,笔者沿《正义史记》所描述地址方向做了近5年的调查探索,发现商州丹江南岸山谷里边的确有座隐藏了两千余年的古城堡。
王陵与王陵故城的由来
王陵,西汉名将、丞相,和郭子仪一样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为臣榜样。王陵之母,与岳飞之母相同,都是国人教子的典范。王陵和王陵之母之所以出名,与《史记》、《正义史记》记载的西汉时商州有座古城有关。
《史记》记载:“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刘邦尚未发迹前,曾一度落难,是王陵的母亲(一说姓曹名梦云)收留了刘邦一家,并要王陵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待他。后来刘邦起事,兵入咸阳,王陵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聚兵,从襄带来的以及在商州招募的义军近万人筑城不前,此城就是史书记载的“王陵故城”。因为王陵脾气耿直倔强,并不看好刘邦,却倾向于更有英雄相的项羽。王陵随刘邦起事造反,一路杀入武关,刘邦从灞塬进关中入咸阳,王陵虽和刘邦是发小,却动摇不定,不随刘邦去关中。母亲教他随刘邦不可二心,后拿项羽剑自尽后惹怒项羽被煮,王陵因此走出商州的“王陵故城”助刘邦打天下。
《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商于道商州地段上五次出入(刘邦过了四次,派王吸过了一次)。并记载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史记·高祖本纪》说:“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集解如淳曰:‘王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 正义括地志云:‘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荆州记云昔汉高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此城王陵所筑,因名。’),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正义括地志》是最早解释《史记》的著作,明确指出事件的主体和发生时所在城堡的名称、方向位置,是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
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长安附近人,对于离自己较近地点的考察记载较为方便。唐代开元年间的张守节,离事件的地点也一样很近。商州是当年南去以水路为主的最省力的道路,也是长安至山南道的必经之路,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都较好考证。何况商州又是当年水旱两路名州,不会将邻州的地名混淆。张守节也是根据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研究《史记》三十年所写。
周录祥,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和多个学者考证这个记载,说明商州确有王陵故城的存在,而且确认该城是在商州上洛县的南部。虽然商州上洛治所在历史上几次搬迁,治所与事件发生地点的距离有变化,也没有三十一里那么准确,但都没有离开丹水旁上下几十里的岸边。如果偏差到商州上洛县以外五六百里的其它县去,除非商州没有“王陵故城”。
之后,由于《正义史记》同时出现“南阳”“阳南”“商州商洛县南阳三十一里”,以及商州找不到王陵筑成,所以“王陵故城”的地点以及王陵到底有没有入武关引来了很多争议。所发生的故事被重写,是非迷雾达两千年之久。
商州到底有没有与历史记载相符的地方和城堡?
笔者根据《史记正义》所记载的方向去踏勘、寻找,和史书对照,同时查阅了很多关于此研究的著作。在史书记载的“燕子山”“雕崖”侧面,峡谷内十几里的海拔近千米的山梁上, 找到与事件接近的“育园村”(现属商州区夜村镇,在半山腰处)。经过走访发现,村里的后山梁上有座古城堡,当地人叫它是“城堡子”“襄王堡子”“堡子”。那座“襄王堡子”所在地的山梁也因城堡得名“堡子岭”。
而且无独有偶,《商州志》《续商州志》《长安胜迹图志》记载:“燕子山在州东五十里襄王沟……”。把有“襄王堡子”的这条沟就叫“襄王沟”。这些当地的地名、沟名、岭名,均与三个字,即“襄”“王”“堡”有关。难道这座小城堡就是争论两千年的“王陵故城”?
先查清地名、沟名、山名、城堡名和字义发音及译注与“襄侯王陵”的关系。“城堡”与“城”,“襄王”与“襄侯王陵”与造反人的称呼“襄王”都说的是同一事,也说明了这里当年发生过惊天动地之事。《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襄侯王陵降西陵。”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中,)“襄:王陵为襄侯。”
且“襄侯王”是聚众数千人造反时,跟随造反的绿林好汉对王陵的称号。简称“襄王”,易称呼而已。
笔者查商州和商洛史料,周襄王、秦襄王、楚襄王、宋襄王……都没有过武关经商州的历史记录,且“襄王”多是死后的谥号,没有那个国君“襄王”死后埋在此地的传说和记载,所以当排除此地的地名与其他国君相关。
从字义解释和发音比较,“堡 [bǎo]”是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如~垒。城~。桥头~。古代指土筑的小城,如“徐嵩、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以自固”。“堡 [bǔ]”是指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子。马家~。堡 [pù]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如十里~。此地不是这个发音,排除驿站的说法。
由此可见,“堡”就是城,是小城,有城墙的村镇、堡子。以上相关的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襄王小城堡”或“襄王堡”或是有“襄王城堡”的村子,与当地地名一致。
“襄王堡子”就是襄侯王陵的城堡,即“王陵故城”
王陵故城与商州上洛治所的方向和距离是否如《正义括地志》所云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
经查,有三种说法:一说商州上洛县治所在丹凤古城村,一说在商州夜村孝义古城村(陕西文物出版社《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商州文物“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一说在现商州古城(原莲湖公园)。
王陵故城与史记记载的商州治所,都为朝“南”的方向,与《正义史记》记载一致,其距离为:
1、丹凤古城村西南方离“襄王堡子”沟口40里左右。
2、商州夜村孝义古城村南离“襄王堡子”31里左右。
3、现商州城包括古城(原莲湖公园)东南离“襄王堡子”沟口50里左右。
《长安胜迹图志》:“燕子山在襄王沟……”说明当时的上洛县治所为商州孝义古城村较为确切。
王陵故城的现状
虽然王陵在商州聚兵造城之事已过了两千多年,但以他命名的地名“襄王沟”和“堡子岭”上的“襄王堡子”城廓仍在。“襄王堡子”海拔约千米,前边是丹江,后边是涝浴河和流岭,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看好,因为水路和旱路都要从襄王沟口经过,进出必经丹水急弯处,是武关的第二道天然屏障。襄王沟口对岸就是过去的“将军屯”“商君腿”“将军腿村”,也说明是过去阻挡水旱路驻军屯兵的地带。
据《续商州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每月由襄阳到商州龙驹寨的船只约200艘。所以,此地应是当年武关之后的经济、军事和交通的控制要点和防线。
丹水连接“襄王沟”。“襄王沟”外狭内大,由一条主沟和七八条小沟组成,深有十三四里,沟口有哨卡一样的堡和前寨(需进一步考证);“雕崖洞”的军前寨营地,传说过去有寨门和大量木建筑,两边峭壁高数百米,仿佛用刀在山间劈开了一条缝,纵深一里余,峡口有古寨台,窄处只能容两人出入,有数百个古栈道留下的木屑窝,其下边是古泉池流出泉水。泉水渠是军士和土人开凿的(有痕迹),渠两边是古人的暗脚窝。两边悬崖峭壁的半山腰布满了古栈道和当年留下的数十个洞窟,当地人叫“雕崖洞”,就是《续商州志》记载的“雕崖”,其中一部分是由崖墓改凿而成的。《商州志》记载,可住50余户人。
从峡谷往后寨子的“襄王堡子”方向走,两侧高处有四座驻防台寨。第一处在雕崖洞上,第二处在绣花岭旁,第三处在杜阿台,第四个在襄王堡子前,都有200平方米左右大,石头砌成,现在只剩下两处残迹。这一些台寨和襄王城堡遥相呼应,把峡谷围成天然的“城外城”。
襄王沟峡谷前几里是暗河,不下雨时河水在河床下边走;后几里水在河床上边走。水是从海拔千米的“襄王堡子”上流出来的。
“襄王堡子”的腰上是几处练兵场,有“明火台”一处及“栓马场”遗迹。
要爬上“堡子岭”,有两条路可以上去,分别是寺沟和正面的沟。从山下上到“堡子岭”的“襄王堡子”,要走两个小时。
海拔近千米的“襄王堡子”中,有原始遗迹的东门和北门,门残留高两米五,宽一米,用大石砌成。北门高,而且险,不易上。入北门要扶墙,以前有三十几级台阶,现在仍有七八级。一次过一人,侧身可过二人。
主城廓为4000—5000平方米的不规则椭圆形。城堡里边有几块特大的可以刻字的光滑青石,其它地方是学大寨时修的农田,现在长满了树和草。城墙是用大小崖块砌成,没有一块砖。城墙厚约60-100公分。现留下的城廓最高处约4米(靠悬崖一边,人下不去)。其余的多数和地面一样高,但有一米多高的城墙根子,是农业学大寨时毁了的。
在襄王堡子上,可以同时看到丹凤、商州、山阳甚至更远处的洛南的山脉、河流。
城堡子的一边是几百米高的悬崖,连接涝浴河、灰石浪岭,灰石浪有一处天洞,口有1.5米宽,深不见底,是天然山体溶洞,冬天冒白烟。另一边连接两水寺和流岭,过了流岭就是山阳县(古时的丰阳),悬崖的侧边是“王窨”,是襄侯王陵藏物喝酒的地方;还有一边是“王梁”,有一处可以供几十个兵士喝水的“涝池岈”,一年四季有水积。
此地的发现,对商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期待文物部门和专家进一步考究、挖掘,政府迅速保护、开发,再现商洛的历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