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古代廉官出行不张扬

古代廉官出行不张扬

2012-05-29 15:30:15

来源:

  自古以来,国人就对官场上的这种行为憎恶不已,而对低调出行、不事张扬的做法赞扬有加。

  清咸丰年间的进士赵亮熙任处州知府期间,不但重农耕、兴水利,遇到自然灾害时赈济灾民,而且出行从不扰民。他外出巡访经常穿便服,也不带随从,近距离地了解社情民意及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处州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一些庄稼人劳作时衣服被雨水淋湿,必须在夜深人静时,脱下湿衣烘烤,以备第二天再穿;一些纺纱女工夜以继日地纺织,把织好的成品拿到集市上卖了,换回吃的,以此艰难度日。她们除了身上穿的,竟没有多余的换洗衣服。至于“卖菜人吃菜皮,卖柴人烧柴皮”等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因为深入民间,对百姓的生活有真情实感,所以赵亮熙对老百姓深怀同情之心,他不仅不从老百姓身上揩油、捞好处,还常常省下俸禄,接济贫苦百姓。

  赵亮熙出行不事张扬、不搞排场,是因为他官小位卑吗?不是。别看他只是个处州知府,却有皇上赐予的“四品”大员的敕封。这品级,在一般官员来说,已足够炫耀的了。可赵亮熙就是一个为官低调的人,不但自己出行不事张扬,更对借出行炫耀权势、扰民敛财的贪官痛恨不已。一次,浙江抚台衙门为调查处州赋税征收事宜,派一个姓高的巡视官经温州府,沿瓯江水路,来处州巡视。这位高巡视自恃进士出身,又是抚台衙门官员,每次出巡都是命衙役高举执事牌,鸣锣开道,好不热闹。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所到之处,自然是一应官员远接高迎,设宴洗尘,馈赠礼品。可是到了处州可就变了。尽管前一天高巡视已提前让下属通知处州到达的时间,但他所乘的官船到了码头,却没有一个官员在那里迎候。看空荡荡的码头,冷冷清清的场面,令高巡视十分恼火。受宠成习的高巡视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他决定屈尊前往处州府衙,给赵亮熙一个难堪。来到处州府衙,高巡视派公差到府传话,要知府亲往迎接引路。赵亮熙见状,决定来个“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故意耽搁拖延,过了很长时间才打轿出迎,并有意打破惯例,按四品官出行的礼仪迎接高巡视。于是,这样的场面出现了:出迎官员的仪仗规模比被迎官员的仪仗规模级别还高,把个高巡视弄得好不尴尬,直跪在地上讨饶:“卑职有眼不识泰山,还望大人恕罪!”赵亮熙不卑不亢地将高巡视数落了一顿,才算完事。

  旧时出行不事张扬的清官还有不少,仍以清代为例,就有张伯行、于成龙、李用清,等等。特别是,林则徐升迁赴任途中“禁迎送”、“禁招待”之举传流至今,被传为美谈。

  一八三○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离京赴广州查禁鸦片。临行前,他向沿途各地发出《传牌》,主要内容是,出行所到之处,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惊动百姓,三不准摆酒席;四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后来又加了一条:不住豪华的房子。因为林则徐恪守这“五不”,使他那俭朴廉洁的风范和他禁烟的壮举一起,被国人永远地传诵。

  谚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官员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人们留下一定的印象。更不要说出行、巡视、赴任之类动静较大的举动了。至于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坏,其结果是令人夸还是让人骂,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全看官员自己的把持了。(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郭庆晨)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