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商务印书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千年一笔谈》新书发布会,《百家讲坛》主讲人、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做了题为《文化与科技的生态与传播——走进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的主题演讲,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该书在《百家讲坛》同名讲座的基础上润色而成,是《百家讲坛》在科技文化普及方面的全新尝试,也是作者钱斌在文化与科技的生态与传播领域的又一力作。
《梦溪笔谈》——九百年前的畅销书、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的影响始于未正式刊行之前,当时即有学者引用《梦溪笔谈》的手稿,正式刊行之后,立即引发众多士大夫和世家大族争相购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继而在畅销榜上流行了一百余年。南宋时期,甚至有官府靠刊印《梦溪笔谈》所获的书款来补贴财政、筹资办学,足见《梦溪笔谈》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梦溪笔谈》在科技方面的成绩斐然,记载了科技方面的很多“世界第一”,比如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都在《梦溪笔谈》中所有记载。书中还最早科学地解释了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最早把“脂水”改称“石油”,并记载了对石油进行成规模的民用开发——制造“延川石液体“的情形;记录了“分层筑堰法”——这一方法是我国测绘技术史上的重大成就,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开创了地形测量的先河。除此之外,《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所做的一系列科学实验,如他在世界上第一次做出的弦线共振的演示实验,以及阳燧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面镜成像实验,等等。正是由于《梦溪笔谈》在科技方面有如此多的成就,因此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不可多得的“稀世通才”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此人博学多才,在很多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北宋时期的大多数自然科学门类,他都有所涉猎,既有原创性的发明,也记载当时其他人的发明创造。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才能,在古代即为大家所公认,《宋史》中记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着。”英国学者李约翰更认为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除了自然科学方面,沈括在社会科学方面(如考据学、诗歌书画理论等)也成就斐然;此外,他还是政治家、改革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等等。所以,沈括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很有成就的“稀世通才”。在世界历史上,能和他比肩的,恐怕只有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寥寥几人而已。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钱斌——致力于文化和科技的生态与传播、关注科技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从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很多世界领先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代科技很少被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即使在今天,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科技文化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够,民众对科技知识缺少应有的了解和热情。本书作者钱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感于一些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素养较差,为了教好他们,于是慢慢走上了一条文化和科学普及的道路。他多年来致力于文化和科技的生态与传播问题的考察,侧重于研究文化和科技的历史形成、现实状态和优化方向,传播和交流等内容。此次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沈括和《梦溪笔谈》,以及《千年一笔谈》图书的出版,正好给了作者一个进一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广大观众和读者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科技的契机。
此次讲座,作者除了讲授《梦溪笔谈》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之外,还把沈括和《梦溪笔谈》放在北宋历史大背景中,结合北宋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和沈括家庭教育的小环境来概括沈括和《梦溪笔谈》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北宋朝廷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模式,造成国无良将,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但是另一方面,文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推崇,北宋也因此出现了文化的大繁荣。在家庭方面,沈括的母亲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他寻求知识的动力,这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这个特点沈括保持终身,对他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两方面的合力,造就了沈括的特殊才能和《梦溪笔谈》的非凡成就。
人们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并不仅仅是回溯历史,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后所得到的启示。一本学术著作为什么能如此畅销?沈括为什么能成为一位稀世通才?古代的文化传统要怎样鼎故革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要怎样优化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科学文化普及的路该怎样去走?……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走进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之后应该深深思考的。(腾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