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通过墓志看唐代如何救灾 贞观之治也曾灾难连连

通过墓志看唐代如何救灾

2013-04-23 10:32:59

  4月20日发生在四川雅安的地震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对灾区的各种救援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唐代繁荣的贞观年间也曾灾难频发,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展开救援工作的呢?一方出土于西安长安区的唐代墓志或许能一窥究竟。

  4月21日,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方柳保隆墓志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墓志的主人柳保隆在李世民还未登基时就是他的幕僚,他为人“俊颖”、“至孝”,有一定的名望。因为在贞观年间的灾荒中安排救灾得力,让朝廷很满意,论功行赏加封他为同州司户参军事。

  “宗贞观元年到三年,关中连续发生灾害,老百姓没法活下去便由政府组织四处逃荒,柳保隆他参加了组织工作,并且做的非常好。”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方墓志对于研究唐代救灾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唐太宗是唐代参与赈灾最多的皇帝,正所谓多难兴邦,因为有成熟的防灾救灾机制,历经连续不断的灾荒,却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反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遇到灾情,中央政府首先会安排人尽快核实情况。贞观初年,唐太宗曾派出专门的救灾使者“寻省天下诸州”,勘察灾情,制定赈灾额度,并强调“必当细堪,速以奏闻”。像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便担任过这样的角色。

  在接到中央命令后,全国各级各类仓储便会开仓赈济灾民,如果灾害发生的地方仓储不足,则就近组织灾民“就食”。同时一切救灾开支,包括物资调配、工程修筑在内,都要交由刑部严格审计,并由御史监察。

  对于救灾不利的官员,则要受到法律制裁,比如没有及时上报灾情的“杖七十”,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的主管官员“杖七十”,虚报灾情的最高“刑期三年”……当然灾害“非人力所防者,勿论”。

  为了支援灾后重建,中央政府也会根据灾情的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减租免役,而皇帝也会带头降低生活标准,表示自己要与民同甘苦。(西部网)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