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建立起西方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经验体系,难以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伫立凝望故宫,当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兴建技术时,不禁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评价说:“明代的巨石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的润滑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兴建与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前期,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地运输技术并不比航海技术逊色。”
相关链接:
沿用至今的古代搬运重物技术
搬运重物技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文明古国大多有搬运数十吨巨石兴建宫殿或宗教建筑的记载,甚至在现代社会,一些现代搬运手段无法承受的重物也需要借助古人的搬运智慧。
搬运重物最为“出名”的古埃及在公元前2400年就曾运用圆木来兴建金字塔,即工匠们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从而筑成历史上不朽的奇观。公元前700年的亚述帝国,也曾运用滚动方式来运输重物。由此可知,在古文明时期,人类已经意识到滚动搬运比滑动搬运更为省时省力。在这一点上,古代的中国人似乎走得更远,根据古文献及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在公元前1500年即出现了车轮,至春秋战国时期,结构精巧、装饰精美的车轮已广泛应用于负重、出行、战争之中。
然而,滑动运输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在路面环境更为恶劣的情况下运输更为巨大的物体时,滑动拖曳因其易于控制的优势依旧发挥著作用。在公元前1880年的古埃及,人们曾在道路上铺设木板,在木板上拖动了一座60吨的巨石像;1934年加拿大北部的人们曾以牵引机为动力,在冰面拖动一台28吨重的采矿机器。直至今日,传统的滑动仍然在发挥著作用,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在钢轨上拖动4400吨的哈特拉斯海角灯塔。(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