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辑是什么样的角色?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型期的出版社编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的各个出版集团公司,新业态不断出现……该怎样当编辑?本文结合国内编辑工作实践,借鉴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总结归纳的编辑应扮演“狩猎者”、“治疗师”和“双面人”三个角色的提法,思考并提倡完全市场企业化进程中的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操守、素质学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编辑究竟是怎样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做编辑?美国编辑威廉斯在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里撰文回答了这个时常困扰编辑们的问题。在他看来,编辑要扮演的角色有三:第一,“狩猎者”。第二,“治疗师”。第三,“双面人”。三个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他的“三个角色”的透视镜,借鉴审视一下国内出版社的编辑工作。
“狩猎者”:鹰眼找热点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中,编辑要想策划出版形成读书热点、市场热门的畅销书,那非得有如“狩猎者”的鹰眼,他要“多方搜寻,并且挑选出可以出版的好书”。这其实是编辑的一个重要职责:发现作者和挖掘作者潜力,出高质量的好书。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编辑发现的内容,就是发现有价值的书稿。如果把发现有价值的书稿比作“打猎”,那么,发现可创作有价值书稿的作者就好比“猎人”眯缝着“鹰眼”,屏息守候“猎物”的出现,“狩猎”则更能反映出编辑的眼力和判断力。
出版社的编辑应该都是这样的“狩猎者”。一个编辑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化学术素养、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稿能力和准确的图书市场判断能力。上世纪20~40年代,张元济、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顾颉刚、张季鸾、吴宓、邹韬奋、孙伏园等名编辑,都是这样的典范,他们是编辑同时也是学者、思想家、作家,也是出色的出版经营者,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等领域的影响力极为深远。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理想编辑应具备的所有素质,如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广博大、精明干练等等,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茅盾编辑《小说月报》时,每遇新人佳作,必亲加按语给予肯定。叶圣陶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娟子》经发现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孙伏园诚请鲁迅为《晨报》专栏作家,因此诞生了《阿Q正传》。这样的编辑、作者关系,编辑成就了作者,作者也成就了编辑,双方都不愧对一个“家”字。有这样的编辑和这样的作者队伍,何愁没有好书出笼?
“治疗师”:耐心查病情
威廉斯说,编辑在图书出版流程中要扮演“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编辑要“细心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不仅仅要在各门科学知识中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书稿不畏艰辛劳苦,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面对这样的境界,出版行业不少优秀编辑可说是无愧编辑这份职业。但在当下,还有这样一些现象,出版社渐渐偏向做获利快的教辅读物,选题大多雷同,数量猛增,任务繁重,致使不少编辑也渐渐将编辑工作自我减负为快速审稿甚至干脆不看稿,等工厂排版送来校样直接交由校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