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重访林徽因足迹北海快雪堂梁思成巧斗徐志摩图

2010-04-05 17:40: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林徽因  

  又快到清明节了,在这样溢满怀念的日子里,我独坐书桌前,想起了林徽因。55年前的4月1日,也是在这样的一个临近清明节的日子,林徽因走了,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念。对于林徽因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汇来描述她,因为所有的词汇都无法准确地形容她。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成长造就出了这样的一个林徽因呢?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北京度过的,她发自内心地爱着北京,直到现在北京还依然留存着她曾经的痕迹,于是我决定去重访那些与林徽因有关的地方。

  前王公厂胡同、御河桥边织女桥西,林家有女初长成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位博学多识而又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她从小聪慧过人,林长民视她为掌上明珠。林徽因一家本住在杭州,因为林长民要到北京发展,遂将家迁到了北京。

  1914年,林徽因与祖父来京,与父亲同住在前王公厂。前王公厂的家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林长民与第三位妻子程桂林及孩子们居住,而林徽因和母亲只能住在后边一个比较小的院子里。不久,林家就迁到了御沟河边织女桥西。林徽因与表姐们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在前王公厂和织女桥西,林徽因慢慢长大。

  前王公厂在佟麟阁路以西,这片地方在明代老地图上标注的是王恭厂的字样,这说明明代掌管营造火器的王恭厂便设在这里。据明史记载,王恭厂与盔甲厂,同归工部军器局统辖,王恭厂主要负责铳炮、火药的制造。清代,王恭厂被废除,在王恭厂地界逐渐形成了街巷。我去这里探访,发现在喧嚣的北京城里,这里是难得的一片“净土”。行走在胡同间,老北京胡同那种静谧,安详的感觉包围着我。虽然林徽因的旧居,已然难以寻觅,但是从胡同中遗留的那些深宅大院间,我似乎感觉到了林徽因生长环境中的那种大家风范。

  1920年春天,林徽因与父亲去了英国,在英国她遇到了徐志摩,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北海快雪堂——情人不愿受干扰

  1921年,林长民带着女儿林徽因回国,住在景山雪池胡同,这时她与梁思成相识了,梁思成与徐志摩相比,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情感,但是他多才多艺、幽默风趣,这些都吸引着林徽因,他们渐渐相爱了。而此时,徐志摩的旧情复燃,对林徽因穷追不舍。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从英国回国,从家乡来到北京。1923年,梁启超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非常恳切,告诫他万不可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建议徐志摩放弃。可是这时的徐志摩哪里听得进劝告,他给梁启超回了封信,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当时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的石虎胡同,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有一把快雪堂的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于是星期天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而徐志摩就凭着梁启超的弟子、林长民朋友的身份来快雪堂找林徽因,开始梁思成热情相待,但是来得多了,梁思成自然不愿意了,于是他在门上贴了张纸条“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看到纸条,也不好意思常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这里逐渐感情至深。

  我的脚步也移到北海。跨进北海公园的大门,沿着池边的小路入园。在九龙壁西边,一簇绿树掩映的红墙中,洞开一个小角门,这里就是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长长的游廊上,嵌满石刻,上集晋、唐,下集宋、元,有历代书法家王右军、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赵孟俯\等人的书法真迹,蔚为壮观。站在这个“大雅之堂”中,我似乎理解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那样高尚的爱情了。

  北总布胡同3号——闻名京城的“太太的客厅”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中国访问,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尔游历北京。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7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学习,后来,二人在加拿大完婚。婚后不久回到北京,随后去东北工作。1930年冬,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住在了北总布胡同3号,他们在这里一直住到1937年。

  那一天,我为了探访林徽因故居,来到了北总布胡同。北总布胡同北起大雅宝胡同,南至东总布胡同,东有两条支巷通先晓胡同,西与向春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相通。林徽因的故居现在的门牌已经改为了北总布胡同24号。前些日子有一条轰动的新闻,林徽因的故居即将拆迁,众多学者纷纷上书,要求保留此院,虽然最终此院被保留下来,但是大半的院落已经被拆了。

  在这座残缺不全的院落中,我努力地在院中各个角落里寻找当年的影子,但却是徒劳的努力,而心头不觉想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呢?我不禁苦笑,似乎理解了崔护当时的心情。在很多的回忆中,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院子的四周是高高的围墙,里面有几棵开花的树木,沿着墙跟有一排平房,它们的屋顶由灰瓦铺成。林徽因夫妇将一些窗子下层糊的纸换成了玻璃,这样一来,在屋子里就能看到外面的花草树木,冬天一到,还可以晒太阳。

  虽然现在这已是一座残缺不全的院落,但是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客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那时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哲学家邓叔存、经济学家陈岱孙、作家沈从文和萧干等都是这里的常客,而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林徽因。梁思成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很多读过冰心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的人,都认为就是暗指林徽因的客厅。而林徽因也曾因在小说中被讽刺,送过冰心一坛山西陈醋。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从此开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林徽因与梁思成住在北总布胡同的7年间,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徽因一家离开北京,辗转他方。

  林徽因一家搬离北平时,她与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只有八岁。据梁再冰回忆,抗战胜利以后,全家人还去北总布胡同看过,“也许是年龄大了,觉得那个院子没有小时候大了”。此后几十年,梁再冰一直没有去过故居,直到这座小院即将被拆迁时,梁再冰再回故居,她依然清晰的记得,小时候进到院子里右边有很长的路,往里走才是第二道门。而现在的小院,早已不再是当事人记忆中的院落了。

  寻找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

  1946年,林徽因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梁思成致函母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我国各大学实宜早日添授建筑课程,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今后数十年间,全国人民居室及都市之改进,生活水准之提高,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搬到清华大学的新林院8号居住了。几年以后,他们又迁入校内的胜因院居住。

  我寻找林徽因的脚步也来到了清华大学。当我走入清华西门时,迎面看到了一张巨大的清华大学的导游图,每一个校内的地点在这里都被清楚地标明,心里不禁暗暗感谢清华大学的细致,不然对于像我这样头一次走进校园的人,一定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在导游图上迅速地寻找新林院和胜因院的位置,地图上标明这两处清华大学早期的教工宿舍就在校园的东南。我沿着校园内的一条小河往东走,初春的太阳暖暖地,小河的水在温暖的阳光下泛着亮光,仿佛是调皮的孩子的眼。

  在穿过了一大片校区后,我来到了一片“荒郊”。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逐渐消失了,空旷的校园充满了静谧。眼前的建筑也从先前高楼,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小院没有围墙,凌乱的灌木和仿如乡间小路的土道在各个小院之间穿梭,将一个个院落隔开。小路的两旁,高大的杨树杂乱地长在“野地”上,一派田园的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便是新林院了。新林院大约建于1933年至1934年间,那时清华扩建西院10套住宅,建设新南院(抗战胜利后命名“新林院”)住宅,建成西式花园洋房30套,住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新林院已经变成了条件落后的“平房区”。

  林徽因一家住在新林院8号,但是我在寻找8号时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新林院的院子没有门牌,这让我一筹莫展。硬着头皮我找到了一家开着门的小院,向他们打听8号院的位置。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但是他们却不知道8号院的位置,只是告诉我,实在找不着门牌,就看看信箱吧,一般那里会有门牌的。按照他们的提示,我还真找到几家的门牌,其中就有新林院9号和10号,但是8号在哪里呀?我仔细地查看9号和10号附近的每一个院门,希望能找到线索,终于一家院门上用粉笔浅浅地写着“8号乙”,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敲了敲院门,许久才传来了回应,我问他,“这里可是新林院8号林徽因的故居?”门里的声音回答道:“是”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一位路人听到了我的问话,主动答道:“就是这里,没有错。”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不禁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这座建筑,小院外面是一圈围墙,它将小院紧紧围裹其中,不过院内的房屋还是超出了围墙的束缚,使我能看到它的模样。在我读到的一些回忆录中,对新林院是这样描写的“新林院8号院落周围砌筑低矮的砖垛略作围护,四周花木扶疏,阳光自林荫间透过。正房前檐用水泥砌出拱形雨蓬,房间十分高大,当时还没有暖气,冬天需要生三、四个约有半人多高的大炉子才能暖和。”

  1948年,林洙第一次来到清华园,第一次走进新林院8号拜访林徽因,她对于这里的陈设是这样回忆的:“开门的刘妈把我引到一间古色古香的起居室,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北半部作为餐厅,南半部为起居室。靠窗放一个大沙发,在屋中间放一组小沙发。靠西墙有一个矮书柜,上面摆着几件大小不同的金石佛像,还有一个白色的小陶猪及马头。家具都是旧的,但窗帘和沙发面料却很特别,是用织地毯的本色坯布做的,看起来很厚,质感很强。在窗帘的一角缀有咖啡色的图案,沙发的扶手及靠背上都铺着绣有黑线挑花的白土布,但也是旧的。我一眼就看出这些刺绣出自云南苗族姑娘的手。在昆明、上海我都曾到过某些达官贵人的宅第,见过豪华精美的陈设,但是像这个客厅这样朴素而高雅的布置,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书架上是少年林徽因与父亲合影的老图。”

  林徽因住在新林院8号时,仍保留了抗战前住在北总布胡同时的“午后茶聚”习惯。每天下午4点半开始,金岳霖、张奚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孙是座上客,还有建筑系的教师,都会聚集在这里。林徽因依然是茶聚的中心,她无论谈论什么都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 相关阅读
  • 百岁老人攀山越岭如履平地疑与外星文明有关

    两条高悬在罕萨河上的索道是“香格里拉”罕萨通向外界的唯一途道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偶然在旅途迷失中闯入罕萨,平静的河谷之中蜿蜒流转两条碧水,简单却悠闲的线条仿若出自孩...

    时间:04-05
  • 牛背梁:母性的光芒(组诗)

      我恨牛背梁不肯揭去的面纱  我不能容忍牛背梁一直戴着面纱  就像我不能容忍恋爱中的人  只能到幽暗的地方约会  秋天的概念是女人山峦般的起伏——  流水构成她的声音  林木构成她的气息 ...

    时间:04-05
  • 镜与像(组诗)

        1.小悲剧  勾起流浪人悼念往事的时分已经到来  因为冰层冒出女性的呼气  这软化了他们胸中难以跳脱的石块  这一天,我正是心怀冬季的碌重告别一座城市  撕下黑色方巾,把逝去的响音送到更高场地 ...

    时间:04-05
  • 春末,南方S城

        这个S城,已经被别人占据了  几乎没有空位,甚至没有一粒鸟粪  美食,烟灰,倒装句,过度的妄想  使木棉流出经血,就在马路边上  他们或她们经过的楼房下  那棵树,我一直以为是香樟  几个绵绵无...

    时间:04-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