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院8号——“诞生”了新中国国徽的地方
新林院8号是一座不通寻常的小院,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为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而作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也皆出自这里。新林院8号成为凝聚新中国建国历史罕有的实物史证。
对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经过,梁再冰回忆,1950年6月,家里的客厅“到处是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满了国徽,好像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建筑系的师生们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往日这里的下午茶聚的氛围也变成了浓厚的“国徽氛围”。
当时的建筑系教师郑孝燮还依稀记得:“为进行重大设计工作的需要,客厅中临时增设了高大的绘图桌。建筑系参与设计的教师前来讨论和修改设计时,常需围绕绘图桌对方案进行评论修改。”这份凝聚着清华建筑系师生集体智慧和梁思成、林徽因艺术才华的国徽方案,就这样在新林院8号诞生了。
胜因院12号
胜因院在新林院的西北面,是一栋栋中西结合式的小楼组成的“别墅”区。胜因院的建设时间较新林院要晚一些。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强占清华园8年,校园内各院住宅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清华师生由昆明复北平,1946年至1947年间,基泰工程司建筑师主持胜因院住宅设计,建成12套楼房和28套平房。据相关当事人回忆,拖着病弱之躯的林徽因也亲笔勾绘草图,指导胜因院平房方案设计。胜因院建成后不久,林徽因一家又从新林院8号迁入胜因院12号。
现在胜因院的楼房、平房已经拆除大半,剩下的虽然已是年久失修,但是这些建筑中依然散发出大气典雅的气质。在胜因院建筑群中,近年又增修了陈赛蒙斯楼等两座专家公寓在胜因院建成,杨振宁、姚期智等几位在清华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寓居于此。
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她生命的能量仿佛彻底耗尽了。寒冬来临,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药物已不能奏效,只能靠保持居室温度。因为即使一场感冒,对她都是致命的。一入秋,梁思成早早地就把家里的窗户糊得严严实实,家里的几只火炉也很早点起来以抵御郊区的寒冷。但即使是这样,林徽因仍不停地咳嗽,无情的病魔吞噬着她。1954年秋,林徽因实在无法抵御郊外的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居住。她先住在陈占祥家,不久因病情恶化住进同仁医院。1955年4月1日,备受病魔煎熬的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最后的归宿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声誉最着,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八宝山一带是京西鲁谷村的一片土丘,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忠烈祠。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成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于安葬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1970年,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逝世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自设计的纪念碑须弥座装饰纹样——一块汉白玉花圈纹饰镌刻于她的墓前。望着眼前林徽因洁白的墓碑,我不禁想起金岳霖送给林徽因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艾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