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境界可分三个境界:一、见山是山;二、见山非山;三、见山仍是山。初涉摄影之人,总希望能拍出清晰的东西来,于是特别喜欢运用顺光拍摄,使能得到清清楚楚的影像,这一个阶段,可视之曰见山是山。待资历日深,对于祇是能达到清晰的水平渐感不足,更希望能拍出别人未能拍出的影像来,故独运匠心,精思构图,以期得陌生感于影像,达刺激视觉之奇效。这阶段所拍出来的东西,以变形为上,多用广角镜或鱼眼镜进行拍摄,这种刻意使被摄物变形,来达到摄影者追求陌生感的方式,就是见山非山之境。再而精进,渐至于忘其形相之境界,以夺其神韵,去其淫巧为尚。到此境界者已对事物的相貌不再看重,反而是其内心的情感是否能被凝在一瞬间,透过摄影师的照片而传递出来。由于不再执着于形相,故此等境界,山仍是山。
我曾有一首小诗,配于一摄影集内的一幅照片,那幅照片是某摄影师正在为卢九花园的观音像拍照,诗云:
色可以是空/相总不能是空/存在与否/总得有点分别/于是/色可以只剩黑白/要若无相/则如何能究竟涅盘?
按下快门/就是把相/固定在弹指之间/如一丝笑容/凝在腼腆之中
最近几年来,我都为自己的摄影会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摄影班提供拍摄技术辅导,这一来符合我们易摄影会的宗旨——全民普及摄影文化,二来也使自己过往不甚了了的摄影基础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往往亦出乎意料之外,使你不得不对新的摄影科技有所钻研,才能好好的进行“应对”!至于在创作方面,由于这段期间的作品,大都是希望能给学生作参考之用,因而甚具教科书气息,于用光与构图上,则屡屡成为摄影理论的实践,且扬弃了从前花巧的拍摄技巧,更强调如何表现被摄人物的精神,也借这些人物来表达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于摄影之途,屡遇瓶颈之厄,幸得好友前辈扶掖,方能修得今日之成。然于山仍是山以后之境界是什么,则于今尚未得悟,我当孜孜以继。(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