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楼何耸峙,一水绕天涯。
我们风尘仆仆,赶到楚州漕运广场时,已是暮色苍茫。遥望镇淮楼,在夕阳余晖里,宛如城门,重檐飞角,雕梁画栋,古朴浑厚,显得格外庄重美丽。镇淮楼古为了望台,正式楼宇则创建于1226年(宋代宝庆二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现辟为淮安市历史文物陈列室。全楼通高18.5米,四周有阶梯可登楼,山楼周围有回廊,20根赭红色柱子支撑。
镇淮楼是楚州历史的见证人,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楚州城原为山阳郡城。山阳郡和山阳县建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山阳的城池是晋穆帝永和4年(348年),由荀羡(321—358年)开始营建的。此城原是当时驻军所筑,用于军事目的。城中间筑一个了望台,了望台就是镇淮楼的雏形。《淮安府志》卷6《规制》对镇淮楼有记载,谯楼为“宋宝庆二年(1226年)创建”。谯楼内悬以巨钟,架以大鼓,昏晓撞击。后世对镇淮楼不断扩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漕督周天爵再修,改楼匾南为“彩彻云衢”,北曰“镇淮楼”。清末设立警察,有警察宿卫其上,作为了望之地。民国年间易名“中山楼”,民众教育馆读报室曾设立其上。日本占领淮安时,在二楼平台西部接建一抱厦,鬼子北川在上面训练特务,改名新民楼。解放后恢复原名镇淮楼。十年动乱期间改名为“东风楼”,今仍用原名镇淮楼。
民间有“纸糊的淮阴铁打的淮安”的说法。黄河比淮河强势,常夺淮河河道入海,洪水泛滥。淮河流域的许多城市处在不断迁移中,城市名称也不断更替。淮阴与淮安两个城市,常互相吞并,先是淮阴辖淮安,后淮安后来居上,如此反复。相对来说,淮阴处在洪水中心区域,城池不断被变更迁移,作为地名常被淘汰,而淮安城处在洪水边缘,这一地名始终没有被淘汰过。因此,镇淮楼得以一直屹立如斯。为什么取名镇淮楼呢?镇淮楼的名字很有来历,据记载:1681年(康熙二十年)夏,大雨五昼夜,河缺数处,洪水进城,淹死人畜无数,知府曹得爵取淮安府大堂“镇淮匾”投之,河水稍退。道光年间,受水患困扰,知府周焘将府衙内的“镇淮匾”悬挂于楼上,镇淮楼因此得名。历史曾经无比地惠顾楚州(老淮安),贯穿楚州的京杭大运河曾经是中国的南北生命线,明、清两朝一直将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设在楚州,楚州控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机杼。以楚州为界,大运河的运输能力相差悬殊。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到楚州后,无法继续北上,而是改用车马陆运,形成“北马南船”现象。楚州是北马南船的中继站,最咽喉之地,以致“舟车日夜绕城行”。人气就是财富,楚州城里一时南腔北调,摩肩接踵,市井的繁华就不用说了。
楚州淮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因为交通的方便,经济的发展,做官的、经商的、求学的、谋生的都来了,在此繁衍生息。更多寓居在此的人为了魂有所托,需要一些地标来承担,镇淮楼就成了地标的首选角色。沧桑几度,世事变迁,镇淮楼早成了淮安人的一种精神依托了,成了老淮城运河码头文化的显赫标志。
镇淮楼南边,文渠由西向东静静地流淌着。淮安人温厚、大度、执着,小事情不计较,能包容,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这方水土有关系,与这方风俗有关系,与镇淮楼及运河的长期滋养有关系。
现在,若问当地人楚州有什么景点,楚州人总是自豪地说起镇淮楼。千百年来,镇淮楼又不知出现在多少人的梦里,出现在多少人的仰望里。镇淮楼的游人不是很多,有点静。它已从繁华中退隐,宠辱不惊。我们,楚州的匆匆过客,来一次不容易,不知以后,可否有重来的机会?(商洛之窗 作者:伍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