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从西安直达香港的航班上,心情多少还是有点澎湃。最早知道香港,还是很小的时候,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乏的年代,无意中看到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序言里介绍了萧红与萧军凄美的故事,最后说明萧红是在沦陷的香港孤独的死去。那是我最初对香港的印象,觉得它是个孤岛,失去了母亲的怀抱,显是很无助。
后来,渐渐地对香港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陌生。港片若干情景,使我们对香港的臆想不断放大,看的越多,最终反而对真实的香港越模糊。
现在,我终将真实地踏上香港的土地。出关时,我们托运若干件行李,竟然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核查,这与内地可大大的不同。原来香港非常尊重个人权利,不会去检查个人行李。如果你拿了别人的行李,也没有人管,可问题是,那没人要的行李箱里面,可能藏有毒品,如果被查出来,那就大大的惨了。所以说,贪便宜没好事。各拿自家小物品,莫管他人手提箱!
在香港短短几天,游了维多利亚港,感受了香港的妩媚;上了早年歌曲里唱过的太平山,恍惚中自己好像也作了一回富人;走过了星光大道,与众多女明星比了手掌的大小,臆想中间接与众多明星美女进行了一次手指相亲;坐出租车匆匆穿过了酒吧一条街,看灯红柳绿中丰腴裸露的美女正拉住过往行人的惊鸿一瞥;也逛了几个商场,明白了所谓的购物天堂不过是有钱人的购物天堂,除电子产品及化装品等比内地便宜,生活用品都贵的惊人。当然,免不了去了杜莎夫人蜡像馆,人满为患。杨紫琼气质如旧,李连杰显得瘦了;奥巴马依然那么高,喜欢和他合影的人竟然最多,满足一下虚荣,留一个卖弄的说辞罢了;最喜悦的发现,华哥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俊,好像比我还黑点……
回想起来,香港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主要有四点:
一是香港的街道很窄,很多单行道,再宽一点,也不过是刚够双车交会,但没见过堵车,也很少有鸣号声。主要是人车分离,行人走过街天桥或是地下通道。但所有人行通道都与商业区相连,走起来感到很远,但不会影响汽车一路飞驰。这主要得力于超前的规划和交通文明。
二是服务业高度发达,高楼大厦下面都是互通有无,相连无碍。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实现了土地、空间的最优化利用。我去过的太古广场,地面看去,是四五家五星级酒店,各自为政,但每个酒店地面都可下去三四层,连成一片,吃喝玩乐购交织一起。地面车水马龙,地下人来人往。我去过上海、深圳,没见过如此集中的商业综合体,这不是花多少钱开发的问题,主要是先进的理念。我们一再说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但到香港一看,我们做的太差了。
三是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却常能发现传统文化温情的一面。很多酒店的包间,用的名字是汉、唐、明、清等朝代名,或是词牌名,展示的是中国历代服饰图片、书法、国画等,很亲切,很温情。
四是文明化程度高。走在街上,顺便与人对视,瞬间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虽匆匆,但阳光、自信。反而是我们,一脸茫然,或是羞涩地扭转头去。所有的服务生,见了你,先说英语,看你茫然,马上就改成了粤语,看你还是手足无措,紧接着就成了普通话,轻言细语。小姐一词,在我们这儿已经变了味,但在香港,还是尊称,先生或是小姐,还浓缩着原汁原味。
香港,我轻轻地来了,又走了,带走的是感受,带不走的是繁华。期望再一次相会,不是如此匆匆,而是促膝长谈,慢慢融化。(商洛之窗 作者:杨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