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爱好羽毛球,球技很差。市里要成立羽毛球协会,体育局领导却让我来当这个家,再三推辞,他们说已给领导汇报过了,就锁定我了。我工作忙,一直没功夫坐下来商量这事,有位爱好者领导一见我就催:咋样啦,还不成立,还不比赛,效率太低了,不是你做事的风格么。
春节前,体育局领导找到我,让小郭帮忙筹备。他人黑瘦,热情高,思路新,短时间就拿出方案。工作之余,跑东跑西,草文件拿批文刻印章等等,光车油费就花了好几百,从没怨言。随后抽到老彭、老李,他们也是加班加点做事情。老彭心细,做事滴水不漏;老李人缘好,一吆喝,就有一大堆人自愿来干这干哪。常老师是个专家,他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主动给起草协会章程,制定比赛秩序册。想答谢他,请他小饮两盅,他却摆好宴席请我去,还拍着胸脯说:“放心吧,武协是我一手操办的,多少也算有经历了。”让人很感动。
一个周末,我被鸟鸣叫醒,踏着晨曦走到体育馆,球友们一见我就开玩笑问:“主席呀,咱啥时才能有个家?”我说:“惭愧,打球不行,连组建这个家也没尽心。”徐总笑着说:“快快成立吧,大伙眼巴巴等着呢,要帮忙尽管说。”大家边打球边说笑,相互切磋,交流感情,融洽和睦。常老师手把手教我搓球、吊球;小林子卷毛窄脸,一见面就主动教练我,怎么握拍、怎么发球,他是闽南人,普通话不怎么标准,很有幽默,打球玩一样自如;小张人小,话不多,很智慧。教练起来一丝不苟,自己带了一个大筐子,用一筐子羽毛球教球友。间歇中,他笑着说:“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打好基础,再学着用脑子打球。别急着一上场就去比赛。”他教我时,笑着说:“打后场高远球,两手和头要成一个大写的山字。”你听听,他把打球和书法融为一体了。还有老王、老赵、老刘、老陈他们对我兄长一样尊重,练球方面耐心细致地给我纠正错误的动作。
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了,请示领导,确定日子,大家工作之余都忙碌起来。成立大会的前一天也是最忙的时候,我请来即将任副主席的部门领导和企业家,他们二话不说,四个字:“全力支持”。让人感激得眼发热。他们各有各的工作,对这个羽毛球爱好者的家却没得说的。球友们就像家里过喜事一样,放下家里的事情,晚上主动来帮忙干这干哪。小塔人瘦精干,会场上跑前跑后,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干。他通知会议,给每个会员打电话发短信,光电话费都花了不少。供电局从局领导到工会的工作人员,都是鼎力相助。赵姐是个有个性的热心肠,布置赛场,谁没做好就批评,直到做好为止。场地管理员也是一会儿扛梯子,一会儿挪桌子,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
协会成立那天一早就举行交流赛,不到七点半各个代表队都早早到场了,常老师、冯老师、张老师带的裁判队伍井井有条地安排赛事,所有裁判都是义务的。冯老师大个子作为副裁判长,每个场子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家在比赛中都是按标准来裁的,该怎么裁就怎么裁,一点也不马虎。小白当司线员很专业,真所谓火眼金睛,出界没出界,一看手势就明白。小程这位女裁判有男人风风火火的劲头。这时候的我闲人一个,成了忠实的观众,看了这场看哪场,也多少能看出些名堂。那位赵姐虽然已是奔六的人了,和三十来岁的人打球,依然很轻松,那舞蹈般的动作让人感受到的是韵律的美。平时球友们相处的亲如兄妹,赛场上却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都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小杨球打得好,筹备工作中舍得出力,最后还给每个球友送一张卡,让大家到他的太钰口腔免费洗牙。
羽协成立了,大家激动万分,奔走相告,打电话、发信息祝贺:我们有了一个家了。有的球友没通知到,过后我向他们致歉。外号“乔布斯”的球友小寇(长得像乔布斯)在赛场、会场跑来跑去给照相,汗水都湿透了衣背,抓最美的镜头,冲洗好还要送到每个球友手里。还有许多球友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家”做着事情,要是有个群英榜,他们都是榜上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