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媳妇在镇上防汛抗旱值班,我便从市区坐车去陪她。“知了,知了……”乡下的蝉鸣声唤醒了我久违的思绪。
媳妇工作的镇名叫四皓,是洛南距离县城、也是距离商洛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洛南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就起于此,洛洪公路和正在实施“三改二”改扩建的307省道呈“丁”字型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并不偏僻。
这个镇因境内的四皓山而得名。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朝的四位饱学之士东园公唐秉、周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为避秦祸长期隐居于此。后出山助汉高祖太子刘盈顺利登基,又辞高官厚禄,归隐商山,后人感其不慕名利的皓皓风骨,尊称“四皓”。商洛“四皓隐居之地”的说法即源于此。高耸的四皓山(今又称四皓岭)、名士隐居的典故以及如今散落于山间沟岔的民居,又印证了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乡村。
媳妇是镇上的综治办主任,就好比贾平凹笔下的那个女主人公,她自己也常以有贾先生亲笔签赠的小说《带灯》为豪。由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商洛花鼓现代戏日前正在市影剧院公演,了解小说的人,大概就知道乡镇综治工作。平日里,村民上访、邻里纠纷、社会稳定等头绪繁杂的工作,缠得媳妇很少回家。我呢,虽说从市区到镇上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事情多,制度严,也就很少过去,只有她周末值班回不来时才去跑一趟。
说来也搞笑,这天我是中午坐车来到镇上的。走到楼下时,恰好遇到她的几位同事,寒暄了几句后,就径直走到二楼东拐角处,敲起门来。这时有人在楼下喊:“吴主任早就搬到三楼了!”听到喊声,媳妇也从楼上探出头来叫我。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已有大半年时间没来这里了,想起她说开过年机关腾退超标办公用房时,就换了房间,我心里觉得有些愧疚。
一进门,媳妇半责怪地说:“瞧你,多久没来看我了,连门都找不到了”。我只好故作应声,顺势打量起她的“新居”。这是一幢给镇上干部和学校教职工新建的公租房,媳妇的房间位于顶层,前门正对镇综治维稳大厅,后窗望去就是四皓岭,一排排烤烟像穿着黄马褂的卫士一样矗立在地头,远处是挺拔的大树和山林。看到烟田里湿漉漉的,想起近来雨天不断,我便说,旱情可算解除啦。这时,媳妇早已泡好了一杯茶,递给我说道:“什么解除了,我们这的水可比油还珍贵!”就这样,我俩聊起了眼下的旱情。
媳妇告诉我,近来镇上好几个村子都因旱出现了饮水困难。镇机关的自来水早就停了,靠从四皓桥头村民自打的井里拉水吃,每桶40元,每天至少拉两桶。除了机关灶,干部职工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限量供应,这种情况已持续两个多月了。前些天的几场雨,四皓也都赶上了,但因是阵雨,对缓解旱情效果并不大。听到这,我忙问:“镇上吃水都这样费劲,村里群众咋办?”“县上专门派了拉水车,每天把水送到村上,定点供应”,媳妇解释道。我又问要钱不?她说不要。我便反问:“不要钱的话,群众浪费了咋办?”听我这么一说,媳妇笑了,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成天呆在办公室,不了解下面情况。今年的大旱天,让怕涝不怕旱的烤烟都干得卷了叶,如果不是没水吃,谁愿意大热天排队担水?平时除了做饭,连洗衣服都舍不得用,还会糟蹋?就说我吧,每天在灶上吃饭,早晚还得去提两铝壶水,更别说老百姓一大家子人日常生活了?”
媳妇说的没错,我是在市级政府机关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对于今年的大旱有着一定的了解。入夏以来,我市遭受53年不遇的严重伏旱灾害,全市普遍中度干旱,丹江沿线达到重旱,商南县城6万人吃水告急。8月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减灾新闻发布会。8月4日,市上启动Ⅱ级防抗干旱应急响应。省、市领导相继奔赴一线指导抗旱减灾……官方的一系列行动印证了商洛旱情的严重程度。
-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