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大禹“导洛自熊耳”求解(一)

2015-06-15 09:45:54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由于鲧治水是以堵为主,奔突涌流的洪水由于没有畅快泄洪的出路,在九州的大地上形成了无数的湖泊沼泽,其中地域辽阔、规模巨大的泽薮(sǒu,音叟,湖泊)计有9个。据《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淮南子·墜形训》(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将“秦之阳华”改作“秦的阳纡”。《尔雅·释地》又写作“秦有阳陓”。
  由于上述论者的叙述十分含混,地名写法在相互转述中皆是据音擅改,给“九薮”定谳造成一定混淆。为了廓清地理史实,先是清代学者毕沅在《经训堂丛书·山海经注》一书中明确指出,秦之阳华,“《山海经》作杨华之山。今名杨华薮,在陕西华阴东南,至潼关,是也。”清代著名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历来重视研究水土治理,慎审阐释《尚书·禹贡》,他所著的《禹贡锥指》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亦明确写到:“《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经·中山经》有阳华之山,即华阳。秦宣太后弟芈戎封华阳君。(秦)昭王立太子爱姬为华阳夫人,皆此地(本文作者插一句题外话:洛南考古发现说,旧传李密冢应是秦始皇的一处行宫遗址,非也。其实华阳是华阳君所封之地。秦始皇之父为庄襄王子异,曾过继给华阳夫人为子,更名子楚。因华阳夫人极力推荐的缘故,嗣后继承了昭襄王之位。足见华阳之地在秦时地望的重要)。其地有华阳川,即古阳华薮。盖薮因山得名,山、薮并在华山之阳,正禹贡之华阳也。”清乾隆九年成书的《直隶商州总志》卷一“历代沿革考证”中,更是明确指出,“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即太华以南,今洛南县诸处也。”《清一统志》亦曰:“今陕西华阴县东南之华阳川,即古阳华之薮也。”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阳华山”和“阳华薮”两个词条下,也分别注释说,阳华山“在陕西洛南县东北,又名华阳山。《山海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青玉)、雄黄。’”阳华薮“在陕西华阴县东南,即杨陓”。《辞海》1979年版在“阳华”词条下也指明:“阳华,古山名,又名华阳。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
  由以上种种引述可以证明,尧、舜之时,由于洛河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浩荡恣肆200多里的洪水终于在华阳山以南满溢成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就是历史上与云梦泽联袂齐名的“阳华薮”。其范围大约北近华阴,西至洛南,东至潼关,南及商州西北部。虽其浩淼有涯,但泽薮所涉山川坡塬尽成泽国水乡,人或为鱼鳖,受灾难民只能栖居高山,生计无着,惟有望洋兴叹之愁。大禹导洛自熊耳之后,浩荡洛水一泄中原,流入黄河,水患始得消退,华阳薮也不复存在。但其所遗湖蚌水族遗赅在这一带土层岩石中却广有储积,当地居民时有所获,这也是阳华薮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物质证据之一。
  另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荆州的贡赋经由江水、沱水、涔水和汉水运送,再经过陆路进入洛河,然后到达南河(泛指中原)。豫州的贡物也要经过伊雒河(即洛河)进入黄河。通过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大禹导洛自熊耳以后,不仅使为患数十年的阳华薮沧海变为桑田,而且使肆虐为害的滔滔洛水成为水利。洛水不仅沟通了荆、豫二州与中央政权之间的联系,而且肥沃了中原大地。更重要的是,它为几百年之后的西周王朝所青睐倚重的首善之区——“中国”(上古时对黄河流域的泛称。其时中原大地而外,四方皆蛮夷戎狄,故以中原居于中土,称为中国)——奠定了丰饶富足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