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寻找历史真相——评《大国霸业的兴废》

寻找历史真相——评《大国霸业的兴废》

2012-05-29 16:43:28

  封建王朝的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周围的宦官和宠臣,就代表了皇权,实质上开始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小。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朝廷,但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虽然有人进入这个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个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会有新的治国理念和管理谋略,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经过两三代的权力交接,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各种政治危机,这些管理者也就不能应付了。

  许倬云在本书中认为:一个朝代的盛衰,公共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尤为重要。这个核心如果以为自我凝聚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地保障自己团体成员的利益,以至于关闭门户,以这种方式自求永续,反而是自找灭亡。在公共权力非常封闭的王朝内,即便官员有治理国家的理想,在封闭的公共权力体制内也难以实施。公共权力不透明的王朝,更多的官员是借着公共权力以公肥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严重,这样的社会必将越来越失去民心,社会力量无法匡正政治力量,除了进行武装推翻,别无选择。在混乱之中,新的朝代出现,又有一些人结合为新的统治群体。于是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由治而乱,由乱而亡。

  如果王朝的核心管理层具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就可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解决社会中的新问题,这样的核心管理层就不会和百姓生活脱节。百姓聚合而成的社会力量,也可以不断地和公共权力进行对话,将百姓的需求回馈到公共权力,使得国家共同体成为大多数百姓求安定、某福利的力量。

  僵化的思想 使大国失去活力

  我们习惯把宋朝叫做大宋王朝。但是在许倬云的眼里,宋朝不能叫王朝,只是当时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列国。当时在宋朝疆域的外围,有辽、金、元、吐蕃、南诏、西夏、高丽以及南方的许多小国家。这些政治共同体并不属于一个大的王朝,宋代皇帝并不是天子。宋朝在众多国家的包围之中生存,必须尊重一定的“国际”关系和规律。当然,宋朝皇帝自己以为是天下的共主,那也不过是一个飘渺的幻想。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方面最为薄弱,但是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不断地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贡钱物,以维持国家的太平。

  许倬云在书中认为:宋朝没有贵族,皇室成员基本上不参与国家治理,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文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上讲,并不是效率很高的政府。整个宋代有众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政治家。宋代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文人很宽松,官方没有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进行百家争鸣,也没有真正形成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由蒙古人统治的王朝,这个王朝虽然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倬云在书中认为:元朝只不过是成吉思汗大帝国的一部分。蒙古人当时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除了元朝,还在欧亚大陆分别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尹儿汗国。蒙古人建立如此大的帝国,并没有能力去管理,更谈不上管理智慧,对国家治理毫无章法。蒙古人在各地建立起的国家,分别吸纳了各地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使用不同的文字。时间长了,势必被各地所同化,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蒙古人建立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莫卧儿帝国。这个大帝国1526年兴起于印度半岛,最后征服了整个德干高原,1857年被入侵而来的英国人所吞并。英属印度的许多土王都带汗号,大多数是蒙古王公的后代。

  • 相关阅读
  • 一款纪念品

      台北外双溪钱穆故居给参观者准备的纪念品中,有一款短袖文化衫,上面除了印有素书楼照片,还有钱穆先生手书的一句七言诗:劲草不为风偃去。  “劲草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 这是宋代大儒范仲淹...

    时间:05-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