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部关于鲁迅的书,颇为一些读者所看重,一部是大部头的《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其中收入鲁迅著作23种,几乎将其初版本一网打尽,在极大程度上呈现了鲁迅著作的原始面貌;另一部是日本人内山完造所作《我的朋友鲁迅》,在全部45篇作品中,只有两篇收入1999年版六卷本《鲁迅回忆录》,其他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译介给中国读者,其中讲到很多关于鲁迅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在日常交往中所经历的平凡小事,往往是不为我们所知的。这些无疑具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人们寄希望于这两部书的,也是能为寻求和揭示鲁迅真相有所贡献和帮助。
《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 可堪收藏,更需研究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有人在街头随机采访,问道:“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回答真可谓五花八门。这倒应了那句俗话:一千个人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问题在于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如何形成的?每个人根据什么想象他心中的哈姆雷特呢?他也许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也许看过莎剧的舞台演出,或者看过根据莎剧改编的影视作品,甚至只是听人说起过这个人物和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总之,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哈姆雷特,但这些想象出来的哈姆雷特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显然不是同一个哈姆雷特。
鲁迅的情况与哈姆雷特相比较,虽有相似之处,比如一千个人的心里也会有一千个鲁迅,但人们想象鲁迅的根据却要复杂得多。通过阅读一个人的作品来完成对于这个人的想象,也许是最靠谱的,但由于鲁迅作品的数量过于庞大,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只能有选择地阅读鲁迅作品中的一部分,更为麻烦的是,这种选择往往不是读者自己完成的,而是某种权力干涉的结果,比如通过教材,很多人在中小学期间形成的对鲁迅的想象(或顺或逆),依据就是教材中所收鲁迅的作品,以及通过考试被强化的对鲁迅的标准解读。
然而,鲁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曾面临着被尊崇、被误读、被赞美、被诅咒的命运。因此,我们对鲁迅的了解,一般说来,只能凭借那些经有色眼镜过滤后给予我们的事实和观点,它们直接影响到鲁迅在我们心中的面貌。然而,随着意识形态逐渐淡化,近年来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情况,有些热衷于颠覆历史结论、终结历史人物的“扒粪者”,喜欢做惊人之论,“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的发现或发明,不仅给了我们足够多的信息,也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混乱。
这样看来,一方面,人们对鲁迅的想象离鲁迅的真相很可能越来越远,而另一方面,人们探求鲁迅真相的愿望必然也会越来越强烈。最近有两部关于鲁迅的书,颇为一些读者所看重,一部是大部头的《鲁迅著作初版精选集》,其中收入鲁迅著作23种,几乎将其初版本一网打尽;另一部是日本人内山完造所作《我的朋友鲁迅》,在全部45篇作品中,只有两篇,我在1999年版六卷本《鲁迅回忆录》中曾经见过,而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译介给中国读者,其中讲到很多关于鲁迅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在日常交往中所经历的平凡小事,往往是不为我们所知的。这些无疑具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人们寄希望于这两部书的,也是能为寻求和揭示鲁迅真相有所贡献和帮助。
关于鲁迅著作初版本的仿旧重版,人们所看重的,多为收藏价值,尤其还用了“毛边本”的样式,更为收藏者增加了一些雅趣。然而也还有一些用途是有待专家开发的,比如初版本与后来各种版本的比较,单行本与自选、他选之集以及全集的比较,这期间曾经有过哪些增删,哪些改动,编排和设计,乃至合作出版人有些什么变化,都是令人感兴趣的。有心人或许就能从中发现一些可以深入发掘的微妙之处,对于我们理解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精神面貌,揣摩其内心活动、人生态度,也会有所帮助。甚或找到一些能够解决鲁迅研究中疑难未解之谜的线索,也未可知。总之,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就能看到与此有关的研究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