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影响着山东的地域文化和民风,也影响了山东的鲁商。所以,我们要从儒家文化来理解鲁商的发生、发展与特色。
山东的地理环境是适于商业发展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就以盐、鱼、漆、麻、帛等出名。同时,山东交通发达,陆路为入京之通道,临清、武定(今惠民市)、曹州(今荷泽市)、濮州、沂州(今临沂市)、登州(今蓬莱市)、莱洲(今掖县)都为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直达京津的大运河流经山东,临清被称为“十三省大码头”。而且,早在春秋时期,山东的贸易就相当发达。齐国的宰相管仲采取“通山海、管鱼盐”的重商政策。陶朱公范蠡和孔子的弟子子贡等都是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大商人。但鲁商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其他位也远远不如其他商帮。究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产生于山东,儒家重农轻商,以农为本,“商为末 “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山东人。他们追求“学而优则仕”,以从商为耻,因此,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条件没有得到利用。
之所以有鲁商。实则是被逼出来的。山东是一个“十年九灾”的地方,明代水旱之灾不下数百次之多。清代之后更是灾害频繁,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各种灾害远超其他各省。灾害使山东人生活艰难,一些人开始“闯关东”,另一些人则在流亡中成为商人。物质永远重于精神,在各种灾害面前,儒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能不让位于生存的基本需要。鲁商就是这样被灾害所逼而成。
另一刺激鲁商的重要因素是经济作物生产与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初年开始,山东开始引种棉花。山东的土地适于种棉,加之当时1亩棉花的经济价值相当于5亩粮食,又可以用棉花代纳税粮,所以迅速得到推广。到明万历年间,山东已成为重要棉产区,征缴棉花棉布量已列北方各省第一。除了棉花,烟草、花卉、蚕桑、油料作物、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发展也已相当成熟。灾害逼山东人从商,商品生产的发达又为从商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明代中期起,山东的商业迅速发展,形成商帮。史书中,明代中期之后关于山东人经商的记载也多了起来。清以后,鲁商进入繁荣时代,其标志是与其他商帮一样建立了会馆,如清初上海的“山东会馆”、苏州的“东齐会馆”,南京的“山东会馆”,汉口的“齐鲁会馆”等。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已能看出山东商品经济的发达;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共有486篇,其中有80余篇反映了山东商人的经商活动。
与其他商帮一样,鲁商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帮,其中首推由登州、莱州、青州商人组成的胶东帮,此外还有济南帮、洛宁帮、东昌帮也各有特点。各帮的经营各有各的特色,胶东帮以经营粮食和海货为主,济南帮和济宁帮的经营丝绸为主,东昌帮以枣货为主。
鲁商的活动范围遍布全国。在山东之外,首先是在东北。山东人“闯关东”,最早是从事农垦,但以后进入商业等各行业。国内其他商帮除晋商外很少在东北经商,而且在东北的势力晋商也不如鲁商。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的汉口、芜湖、南京、杭州、苏州、上海。第三是在北方的河北、河南、天津、北京。在北京的丝绸业和饮食业中,山东人势力相当大。北京的饮食业是鲁菜当家,著名的便宜坊、致美斋、正阳楼等都是山东人开的,著名的“瑞蚨祥”也是山东人的。还有一些山东商人飘洋过海,影响达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鲁商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另一种是开店的“坐贾”,这与其他商帮相似,但鲁商还有第三种类型,即从事买卖中介的“行商”。这是因为封建规定 “商贾兴贩,不能不经行家之手”。鲁商从事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如从东北向关内贩粮),必须由行商当中介,于是行商兴起。鲁商的经营或由个人独资经营,或由数人合伙经营,在鲁商中已经出现了所有者雇代理人经营的现象,即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