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底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今年8月初的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中国演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策“风暴”。以往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举办的各类节庆晚会、大型演出数量锐减。这项受到群众欢迎和称赞的政策对于我国演艺市场和文艺院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它们是如何应对的?我国演艺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何在?演出高票价和明星高收入问题如何解决?大剧场和小剧场是多还是少?……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从即日起,将刊发连续报道,聚焦演艺市场,敬请关注。
——编者
演艺市场受到政策影响
短期有影响,长期是机遇
“星期一签订的演出合同,星期二就告诉我们取消了。”今年8月初,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演出院线有限公司刚和南方某地政府签订了花博会开幕式演出合同,但正好赶上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于是合同取消了。总经理宋炳福说:“从八项规定到近期的五部委联合发文,政策对演出商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
据介绍,今年初东方演出院线原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5场演出,场地费都交了,但最终减少为3场。“有的是签完合同了,有的已经付完款了,有的正在谈判当中,最后都取消了。”宋炳福说,自春节以来公司退掉了10多场演出。
与中央院团一样,地方文艺院团也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安徽演艺集团2012年共演出2493场、演出收入4637.1万元。但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与往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下降了约30%。“突然之间,政府订单和企业订单都消失了。”董事长张居淮说,截至今年8月,集团尚未接到过来自本省或外地政府的演出订单。
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有限公司在“八项规定”出台后的春节期间,演出场次下降了近2/3,主要是国企的演出订单纷纷取消。董事长赵德平说,原来国有企业的钱比较好挣,现在国企不敢再去搞企业年会、庆典之类的活动,公司已把营销重点放在了民营企业上。
目前我国演艺市场大体由商业性演出、节庆演出(政府资金为主)、企业包场演出(企业年会、庆典)、公共文化服务演出(政府采购为主)等几部分组成。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文艺院团里,商业性演出和政府采购的演出比例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政府采购的演出在国有文艺院团的整体演出中比例较大。如今,政府订单和企业订单大幅下降,文艺院团的生产经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中国演艺联盟秘书长、中华演出网CEO田志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估计,目前演出市场整体下降三成。
不过,据记者调查,不是所有演出都受到影响。安徽演艺集团下属安徽省杂技团就实现了逆势上升,截至今年9月,该团已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张居淮说,这主要得益于杂技团在都江堰市的驻点演出,今年已演了200多场;杂技团的另一支队伍目前正在德国巡演,新创的《美丽的梦》在汉堡、汉诺威、柏林等地已演出2个多月。张居淮说,在各类演出中,歌舞类演出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音乐会和话剧,戏曲类演出原本就不热,受政策影响较小,相对平稳。
在度过了春节演出季后,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演出场次逐渐增加,到6月份总收入已比去年同期多出了100万元。赵德平说:“一是我们船小好调头,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二是我们团走市场走得比较早,底子好。”
云南演艺集团总经理邓胤说,云南演艺市场情况特殊,受政策的影响较小。云南是旅游大省,云南演艺集团以旅游演出为主,在柬埔寨驻点演出的《吴哥的微笑》、在腾冲驻点演出的《梦幻腾冲》等节目颇受游客欢迎,几乎天天演,上座率在70%以上。政府采购的“三下乡”、文化大篷车等文化惠民演出只占集团总演出场次的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