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日后的种种表现,都是他骨子里的怪异所致。为二十块钱大闹警察局,对人充满戒备,时常有被骗的感觉,为了“国际化”自称台湾90后唱作人。有人分析这篇报道争议的原因:对庞麦郎这种神经质的表现,文章缺少足够的背景追问。庞麦郎对成功的渴望可以理解,但为何会扭曲到几乎病态的地步?对这些追问,报道没有给出原因,就像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文章告诉你的只是——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伴着流行文化成长的我们,面对失去前因后果的人生而无所适从。空降的怪人让人心生恐惧。而这个怪人,居然成功了——五万一场的商演,MV,上北京台,出专辑,靠着不在调上的“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和团队的运作,成了乐坛新星。他红到KTV要靠播放他的MV来招揽生意。我们是不是在把他当作娱乐消遣的同时,隐约羡慕着他的好运气,甚至有更多的年轻人在模仿着他的成功路线。网络发表歌曲,选秀,寻找唱片公司。我们自信,只要有运气光顾,他们能比庞麦郎做得更好。正是这份自信,让人们难以接受庞的不堪。这之中有一个微妙的变化,我们看不起的庞麦郎却成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媒体更把他打造成了一个草根逆袭的范本,还有网友给他贴上“大神”、“神曲”、“励志”的标签,渐渐地,没有人关心真正的庞麦郎是什么样的。
一旦提到“草根”,我们想到的是他们历尽了艰难,有朝一日终于功成名就,埋没的金子发出光芒。这个范本,数年前的缔造者是王宝强。草根可以穷,可以潦倒,但朴素,勤奋,有志气,不停奋斗,最好还诚恳谦虚……天啊,这不是圣人吗?不,这大概就是我们臆想中的草根。前几年王宝强偶尔撒个野,舆论便喋喋不休,现在,庞麦郎简直是在败坏草根形象了。不过,这或许就是草根的真实情形,他们住处破烂,不善自我经营,甚至还撒谎,吹牛,不知天高地厚……但是,这就是他们,如假包换。经历了黑暗,难道会没有阴影?长期的底层经验,难道会不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钉子穿过身体,难道会没有钉痕?我们太爱相信神话,却不愿意看到真实。那么,你去过你的生活,别让他们做你的梦,也别要求一个相信自己眼睛的小姑娘鲸书,不说出你们穿着皇帝的新装。
如果一定要在庞麦郎的人生里找出一点惊艳之处的话,倒是有一点,他很在乎国际化。偶然听到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他被震撼了,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他还给自己起了艺名——约瑟翰·庞麦郎,拍MV,要求必须有外国人出镜,对台湾身份有执念,提及老家汉中就大为恼火。庞麦郎成长的年代,港台文化、国际流行是闪烁的泡泡,国际强于港台,港台强于大陆,城市强于乡村。这种阶梯思维,一直影响着我们,使得我们总想站在最高的台阶上眺望。可现在,社会发生了变化,流行的是中国风和有机蔬菜,庞麦郎的愿望和现实发生了双重错位。第一次,庞麦郎追求的是高上大、洋气,要求录音师做出飙高音的效果,而我们需要的是平民摇滚;第二次,他做的不在拍子的电子乐经过编曲师的妙手,阴差阳错成了人们心中的励志神曲。
塑造庞麦郎神话的价值体系,不分辨成功和成名的区别,他们眼里只有后者,也就忽视了庞麦郎到底具不具备成为一个音乐人素质这一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奇怪的时代,一方面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的跨界都变得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我们却生活在一个门槛越来越低的时代,随意的跨界成为常态,仿佛什么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成功,“民间”的任何东西都胜过“专业”。“能不能做成”的问题大过了“能不能做好”的问题,甚至丧失了“好”的标准,一切着眼点在于“好玩”、“新鲜”、“与众不同”。这一切导致了庞麦郎的成功,也因此没人去挖掘他作为从业者素质的高下,也就是一个音乐人的基本修养,人们都围绕着外围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