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爱华来说,“不仅是景区,更是一片延续海口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
改造修缮好的骑楼街区,对三种不同诠释都做出了无声的印证。
巴洛克式立面,米色白色或彩色的外墙,半圆拱、尖拱或连续拱的檐廊,泰国、印度或阿拉伯式的柱子,修旧如旧,却又历久弥新。
一楼是门脸,二、三楼住人。前面雕梁画栋,后面是朴实方正的琼北民居。
街上有仿旧样式的咖啡吧、电影吧,有画展、电影展、琼戏,但猪脚饭的香味是楼上的住户家传出来的。本地工艺品小店新开了不少,店门口遮阳伞下喝老爸茶的,还是那些“老搭子”。早晨,海南粉摊上都是熟门熟路的“老海口”,晚上,咖啡吧里坐了许多新游客。
海南人做生意大都“腼腆”,没有大声招徕顾客的习惯,因此哪怕是改造好的3条街区,和很多修缮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比起来,也安静得多。
有着80多年历史的裕大公司,今天依然卖着布匹。南兴店的陈老伯,守着把角的门脸儿,海南人叫“铺翅”,开着烟酒小卖店。旧式五金、日杂、织毛衣、补鞋子、改衣裳的铺子,一直都在老地方,海口人找起来从来都不费劲。
几乎每个年代出生的海口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生活的印记,这凸显了负责保护和修缮的人们的一致理念:“骑楼的保护,不能只见房子不见人。”
“历史建筑的灵魂,主要在人”
保护骑楼难不难?
听到这个问题,常青笑了,反问:“当初骑楼老街修缮方案向全国招标,招标两次,流标两次,你们说难不难?”
“难在哪?”
“难在得让这些街区都活着。不仅建筑活着,这些建筑的灵魂也得活着。”常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