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找到这些建筑活的灵魂?常青说:“首先,应该是真实的,整修后的街道应该符合历史。其次,应该是完整的,很多建筑的外观和结构都遭到了破坏,街道整修应该风格统一、完整。最后,应该有利于生活的延续。历史街区的成功修复,应该实现这三者的统一。”
为了符合历史,在修缮工程开始前,施工方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刘涛在骑楼老街上“游荡”了7年,每张修复的老字号招牌后都有他大量的考证。老照片、老招牌,只要是老东西,他都有兴趣。
为了建筑群的完整性,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教授介绍,针对不同街区的特点,设计人员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博爱北路骑楼在历史上不是 整齐划一的颜色,而是多彩的,每栋楼颜色都不一样,通过剥离的方法骑楼的原始面貌得到了恢复。中山路进行选择性剥离,在有依据的基础上尽可能修复,没有依 据的尽可能少干预, 保留历史记录。
至于保护修缮工作如何延续今天的生活,整个设计团队都犯了难。巴洛克式的门脸好修复,内里的琼北民 居改造难。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好多空间性的包袱已经形成了。”常青说。原来一进一进的院落、天井,几乎全部被盖成了房,变成了“竹筒房”。有的一层空间 被加盖了阁楼,生生变成储藏室。老房子权属复杂,结构复杂,内部修缮的任务,似乎比外部改造更艰巨。
外部修缮的同时,对权属清晰简单的 老房子,内部实验性的修缮正在展开。中山路35号,已经被改造成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展示馆。部分老墙被保留,不必要的隔断被打通,已经盖上屋顶的天井用 玻璃恢复原有的通透。线路进行了统一改造,内在格局更加合理,房屋的功能更符合现代生活、办公的习惯。
负责具体修缮的师傅于成友说:“房屋权属和空间太复杂,能进行这种内部改造的实在是太少了。现在只能开始尝试一点。”
“活着的历史建筑保护更难”
无论是施工方、建设方还是管理方都认为,让历史建筑“活着”,比仅仅保护建筑本身要难得多。
骑楼里有不同级别的历史建筑,对于那些文物保护建筑的维护还算有法可依,而很多非文保建筑,虽也是骑楼的一部分,却因为缺乏保护依据,资金上也有困难,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如何防止利益冲动对建筑整体风格的破坏,各方都在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