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史入画中自千古——读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组画

史入画中自千古——读冯少协的“海上丝绸之路”组画

2015-01-23 10:24:45

来源:光明日报

海上丝绸之路系列 《广州·南海神庙》(油画) 冯少协/绘

    当看到冯少协所创作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型组画时,我被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宏远的历史图景以及作者怀有的人文情怀所 震动。据了解,这一系列的创作是他一直以来对于历史与现实给予深切关注的艺术思路的自然延续,同时又受到学界和国家发展新动向的思想启发,体现了一个置身 于当下社会的艺术家的责任感和敏锐度。

    “海上丝绸之路”组画可以说是一项浩大的历史题材创作。我想到,这些年我们国 家一直致力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推动。历史题材本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类别,它常常承载了作者或统治者赋予的历史观,代表了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诉 求和思想立场。在中国既往的美术史上,我们涌现出了不少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各种美术思潮风起云涌,对艺术形式语言、个性表现及个体生存状态 的展现成为新艺术主要探讨的话题,这极大地改变了过于较为单一的艺术格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多元漫散的状态中,“历史”和“社会责任”这些严肃命题在 某种程度上遭到了消解。这也许是国家先后推出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原因之一。随着海内外关于中国史的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以及 研究范式的转型,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可以在一个新的历史认识基础上进行。

    冯少协正是敏感地捕捉 到了这个时代的信息,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展现对某段历史的人文体悟和视觉认知。区别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单幅呈现,冯少协希望通过相 当数量的系列作品来系统地反映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认识,并且这也是美术界第一次以如此规模的创作来表现此一母题。他的这系列作品既包括海上丝路诸 港口城市的历史风光,也包括那些作为海上丝路历史见证的出土文物。这样便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地探视那段壮丽的历史。与一般的历史画往往借助各种资料来重 建历史事件的做法不同,他是直接将布满历史尘埃的遗存物作为描绘的主体,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时间感;并且他似乎也不打算采取某种单一的叙事方式, 而是让各种历史凭据说话,从而透示出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

    我们说,历史画一方面需要遵从历史,另一方面又要兼顾 艺术性。冯少协的方式很显然吻合了历史的严谨性要求,因为他的视觉形象直接来源于历史文献和实存,但他同时也丝毫没有放弃艺术性,强烈的虚实变化、中西结 合的笔法、深沉却又奔放的浪漫情致使得这些历史画面意味隽永。更重要的是,他这样一个艺术家,通过辛勤搜寻历史资料和“重走海上丝路”来深切体味时代的巨 大变迁以及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悠久命题,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多维度地反映了这一中外之间共同搭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状貌。我想,他的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 求索,对于我们重新走入历史题材创作无疑是颇具启示意义的。

  • 相关阅读
  • 钱理群:从不满80后到开始为80后辩护

      钱理群近日携新书《钱理群作品精编》在三联24小时书店与读者见面,钱理群感慨自己已经不懂当代青年了。而因为读者见面会上青年追随者众多,之前曾表达过对80后不满的钱理群又改口为年轻人说话,“我是站在8...

    时间:01-23
  • 周信芳之子周英华首次在大陆办个人画展

     75岁的周英华侃侃而谈。黑色长袖T恤配一条牛仔裤,以及染黑了的头发,让他看起来年轻不少。这是周英华首次在大陆举办个人画展,展览中文名为“麒派画家周英华”。尽管他的父亲——中国京剧大师...

    时间:01-23
  • 评论: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靠谱吗?

     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应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那样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突如其来的成名,...

    时间:01-23
  • 戴锦华:阅读与书籍可能正在分离 出版面临转型

     22日下午,“培文出版:汇聚坚守的力量”新年新书答谢会在北京举办。北大培文总裁高秀芹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培文的出版呈现多学科性,电影戏剧方面成为增长点,未来将坚持出版图书的高品格并同时注意普及...

    时间:01-23
  • 多家出版社"争抢"余秀华 称亏本也要为她出诗集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rd...

    时间:01-23
  • 毕飞宇为新词汇抓狂:信息爆炸让写作越加力不从心

    作为几乎唯一从来不使用手机的作家,毕飞宇似乎一直和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今年年初他出版了新书《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51岁的他用一本书梳理了自己前半生的文学创作,意在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总结,...

    时间:01-23
  • 《当代》35年与时代同行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作家、批评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1979年,在《当代》杂志创刊号中,首任主编严文井曾满怀深情地写道:“文学,应当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文学惟一的源泉”。剧变中的中国需要...

    时间:01-23
  • 莫言作品被退货引探讨 业内人士:退货率10%属正常

      本报讯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一则消息引发了与会的文学界人士的探讨:2014年年底,某出版社爆料,在与各家书店结单时,发现其出版的莫言多部小说遭到退货,退货量占总印数的10%。  不过,...

    时间:01-23
  • 中国科幻电影:魂体双失

      春节电影档的竞争又要开始了。当片商在苦苦寻找蓝海时,有种电影类型却一直无人触碰,以至于翻阅整个中国电影史,它都好像被人刻意遗忘——这就是科幻片。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即使只要有点科幻元素就算...

    时间:01-23
  • 以新“童年观”重塑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因其指涉对象和叙事艺术的特殊性,在文学王国取得“独立主权”,合法且自足,这种自足也意味着儿童与成人的某种隔绝  跟儿童专享的玩具、服饰一样,儿童文学背后隐含着成人对儿童的想象与期待...

    时间:01-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