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当代》35年与时代同行

2015-01-23 10:44: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作家、批评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1979年,在《当代》杂志创刊号中,首任主编严文井曾满怀深情地写道:“文学,应当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文学惟一的源泉”。剧变中的中国需要用文学来记录。伟大的时代、勤劳的人民需要用文学来书写。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的现实。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作家秉承“文以载道”的精神,书写了一部部记录时代、反映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当前,全国文学艺术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的立场为时代抒怀、为人民抒写,正在创造新的业绩。

  1月21日,“为时代,为人民:文学记录中国——《当代》与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主题活动在京举行,活动包括“《当代》长篇小说2014年度论坛”和“《当代》创刊35周年”两部分。铁凝、王蒙、张胜友、阎晶明、刘心武、贾平凹、张炜、周大新、施战军、白烨等数十位作家、批评家来到现场,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历程以及与《当代》杂志之间的故事。

  活动现场,《当代》杂志社授予冯骥才、王蒙、莫应丰、刘心武、路遥、贾平凹、古华、蒋子龙、柯云路、王朔、陈桂棣、春桃、陈忠实、张炜、王海鸰、杨志军、王刚、莫怀戚、胡平、张胜友、赵瑜、周大新、邓贤、铁凝、邓一光、李国文、王跃文、阿来、徐贵祥、严歌苓、宁肯、阎真、麦家、董立勃、王树增等35位作家“《当代》荣誉作家”称号。

  铁凝在发言中首先表达了对《当代》杂志历任编辑的敬意。她说:“《当代》这个名字本身就体现了勇气和担当,是昂扬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持久的坚守,是文学不回避现实的责任。”铁凝回忆:“我是在《当代》创刊之初开始学习写作的,能够在《当代》发表作品是我们那代中国文学青年的一个梦想。”她认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需要阅读长篇小说,让心灵的奔跑慢下来,让有限的生命在饱满、生动的阅读当中获得精神年龄的延长。作为一个坚持创作近40年的作家,铁凝始终认为,为读者不断奉献出积攒希望、颐养深情的好作品,应当是写作者不能懈怠的本分,也是写作者终生需要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带灯》《群山之巅》《三个三重奏》等一批“正面强攻”现实的作品受到了专家、读者的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小说作品与新闻事件的关系在文学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如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读者提供了海量信息,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为读者更新着夺人眼球的新闻事件。传统文学似乎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文学创作如何在描写现实的基础上保持审美独立性和特殊性,是当代作家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在致辞中强调了文学创作“为时代、为人民”的重要性。他说,在直面现实生活、表达现实问题方面,《当代》对中国文坛有着突出贡献。35年来,《当代》始终坚持刊载和推荐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古华的《芙蓉镇》、王蒙的《布礼》《活动变人形》、刘心武的《钟鼓楼》、铁凝的《草戒指》《笨花》、贾平凹的《高兴》《古炉》、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在这里与读者首次见面的。今年,《当代》杂志社提出了“文学记录中国”的口号,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