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以新“童年观”重塑儿童文学

以新“童年观”重塑儿童文学

2015-01-23 10:28:58

来源:人民日报 杜传坤

  专门针对儿童的文学与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密切相关。现代以来,童年与成年的隔离就建立在对儿童“异质性”身份的认定上,这也是成人与儿童“二分”的前提基础,儿童文学不过是这种“二分法”在文学领域的产物。在这种童年观的前提下,不管童年的纯真是否值得尊重,童年都未被视为一个值得永久停留的阶段,童年与成年之间的距离必须被跨越,因此童年需要“教化”,对儿童所要播种的梦与希望亦孕育其中,儿童文学隐含着精神教养。西方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儿童文学的制度化,是伴随着格林童话的7次修订得以确立的,这个时期儿童文学故事里就普遍存在着对儿童“想象力的驯化”。而19世纪后半叶,随着反思的深入与想象力的解放,文学开始质疑以现代文明“教化一个男孩”的必要性。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对教化本身的质疑很快被“如何教化”的热情所取代,儿童文学也陷入对教化手段“有效性”的探究之中。

  虽然今天儿童已经“被发现”并被称作现代意义上的主体,但儿童是否真的获得了尊重仍然是个很可疑的问题。当我们以“种梦者”的身份、以文学的方式去填充或建构儿童的某种主体性时,是去建构我们想要的儿童主体性,还是儿童天性和潜力充分开掘的主体性?换言之,儿童文学是要帮助我们劝服儿童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还是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将天真、无知、脆弱等视为童年的本质,使得儿童在享有更多关爱的同时也受到更多限制,尤其以“爱”为教化手段时,儿童往往都会乖乖就范,在故事结尾变成一个“好孩子”,同时让故事外的小读者分享和认同这一标准化的童年,从而极大提升了儿童规训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有理由追问:儿童文学将童年“纯真”的假设本质化,是否有可能把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合理化,从而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天性合理发展的弱势地位?当儿童文学蜕变为这样一种有效教化方式时,它所编织的梦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属于儿童自己的?

  事实上,成人的“捍卫童年”常常与儿童的“逃离童年”形成反讽式对照。在朱迪·布卢姆的儿童故事《超级骗子》中,5岁男孩早已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为迎合成人对自己“天真可爱”的愉悦想象,便假装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以取悦父母并得到期待中的圣诞礼物。这是儿童的天真还是成人的天真?儿童文学是否还要继续“纯真”地“假装”下去?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过度强调,还隐含着另一种危机,就像游戏史中提到的“滚铁环”游戏,它从中世纪末成人与儿童共享的游戏,到17世纪末的儿童专有,滚铁环的孩子也越来越少,最后这一游戏终于被抛弃。这或许证明了一个真理:玩具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它应该让孩子们想到这东西与成人世界有点关系。那么同理,当儿童文学意味着是儿童唯一能够阅读的文学以及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是否儿童也要抛弃这样的儿童文学?因此,在尊重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寻找二者之间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相关阅读
  • 钱理群:从不满80后到开始为80后辩护

      钱理群近日携新书《钱理群作品精编》在三联24小时书店与读者见面,钱理群感慨自己已经不懂当代青年了。而因为读者见面会上青年追随者众多,之前曾表达过对80后不满的钱理群又改口为年轻人说话,“我是站在8...

    时间:01-23
  • 周信芳之子周英华首次在大陆办个人画展

     75岁的周英华侃侃而谈。黑色长袖T恤配一条牛仔裤,以及染黑了的头发,让他看起来年轻不少。这是周英华首次在大陆举办个人画展,展览中文名为“麒派画家周英华”。尽管他的父亲——中国京剧大师...

    时间:01-23
  • 评论: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靠谱吗?

     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应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那样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突如其来的成名,...

    时间:01-23
  • 戴锦华:阅读与书籍可能正在分离 出版面临转型

     22日下午,“培文出版:汇聚坚守的力量”新年新书答谢会在北京举办。北大培文总裁高秀芹在主持会议时表示,培文的出版呈现多学科性,电影戏剧方面成为增长点,未来将坚持出版图书的高品格并同时注意普及...

    时间:01-23
  • 多家出版社"争抢"余秀华 称亏本也要为她出诗集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rd...

    时间:01-23
  • 毕飞宇为新词汇抓狂:信息爆炸让写作越加力不从心

    作为几乎唯一从来不使用手机的作家,毕飞宇似乎一直和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今年年初他出版了新书《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51岁的他用一本书梳理了自己前半生的文学创作,意在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总结,...

    时间:01-23
  • 《当代》35年与时代同行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作家、批评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1979年,在《当代》杂志创刊号中,首任主编严文井曾满怀深情地写道:“文学,应当是生活的镜子。生活,是文学惟一的源泉”。剧变中的中国需要...

    时间:01-23
  • 莫言作品被退货引探讨 业内人士:退货率10%属正常

      本报讯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一则消息引发了与会的文学界人士的探讨:2014年年底,某出版社爆料,在与各家书店结单时,发现其出版的莫言多部小说遭到退货,退货量占总印数的10%。  不过,...

    时间:01-23
  • 中国科幻电影:魂体双失

      春节电影档的竞争又要开始了。当片商在苦苦寻找蓝海时,有种电影类型却一直无人触碰,以至于翻阅整个中国电影史,它都好像被人刻意遗忘——这就是科幻片。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即使只要有点科幻元素就算...

    时间:01-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