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文学批评家应有历史责任感

文学批评家应有历史责任感

2015-01-28 15:10: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 炯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它既具现实性,也具理想性。它既要表现人,也会改造人,使人性、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崇高和优化。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到文明时代,文学的功劳不可没。文学表现现实的人性并对人、对社会的弱势群体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重要传统。所谓“文学是人学”,当然与关于人的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等有区别。文学是从审美的视角去把握人、描写人的。文学的审美性基于真、善、美的统一。其中自然包括人性的真实和对人抱有人道主义的善的向往。文学描写的总是具体的人,所表现的人性也是具体的人性。人性既是在历史实践中发展的,具有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烙印,对人性的复杂而丰富的结构描写,应该为卓越的作家所追求。在文学作品中要非常全面地表现人性的多层面多侧面的结构,往往很难做到。因时代的认识水平和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方法以及文学题材选择的不同,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便往往都难于全面,而有所侧重,也有所遮蔽。我以为,即使人性、人道主义在文学批评中是很重要的标准,却难以概括文学的全部价值,也难以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惟一标准。恐怕在中外文学的评价上,我们都应作如是观。否则,我们就无法肯定莫里哀的《悭吝人》所写的吝啬鬼和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所写的大骗子,也无法肯定《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因为它们对人性的描写都有偏至,都有突出某一面而遮蔽了、舍弃了其他面。在文学的思想性中,人道主义占有很高的位置,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舍己为人和舍身为国的自我牺牲精神也占有崇高的位置。在它们面前,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和惟利是图、只图享乐的欲望主义,却往往显得卑琐、乃至于卑鄙!

  因而,如果读者以人性、人道主义作为文学评价的惟一视角和标准,则恐怕会导致文学评价的某种简单化的弊病。比如我们说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注重为政治服务、突出了描写人的政治性、阶级性,不合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观念,所以不好,应引以为训。那么90年代的系列女性主义小说突出描写性心理、性行为而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人的种种社会性,又怎么能说是全面地表现了人性呢?!我注意到《世纪穿行》一书虽然以人性、人道主义为考察重心,还不完全以它为评价文学价值的惟一视角和标准。如它指出20世纪50年代文学尽管存在过于强调政治性、阶级性而忽视人性其他方面的表现,却没有完全否定那时文学的“红色经典”,认为它们“大多以作家个人的亲身经历或革命经验为基础,从个体体验和艺术打造双重视角力求反映革命历史的不同侧面,并期望在表现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广度、艺术的高度上有所建树。客观而论,就文学题材的开拓、人物描写的新颖、历史本体的阐释、红色文本的创造、民族民间文化的转化、文学传统的继承以及语言风格的大众化等方面,以革命历史书写为主体的红色文学的写作,为拓展当代中国文学的表现领域开辟了新的路径。20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内涵的题材的书写不仅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进而引起强烈关注,而且在不同的时段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思想与艺术颇具特色,堪称优秀之作的作品,以致联袂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创作思潮,许多作品在十七年以及其后长时间的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演绎、扩充、改编、复制、重构,被一步步打造成不同文本形式的‘红色经典’。”在赞赏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描写男女性爱的文学作品于人性表现的突破成就时,也仍然指出它同时存在的欠缺和问题。如书中说:“从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在‘性描写’上的表现来说,在两性问题的文学描述上最出位也走得最远的,正是女性作家而非男性作者。渲染、挑逗与诱惑成为有些女性作家所谓文学的手段和目的,这些出位和离文学之美甚远的表现,应该说不是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所主张的。”

  • 相关阅读
  • 邓丽君:辍学演出只因父母爱慕虚荣?

     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 1月29日,是一代巨星邓丽君诞辰62周年的日子. 台上的辉煌、台下的生命足迹、鲜少曝光的私生活、不为人知的童年回忆……  1953年出生的邓丽君给家庭带来了欢乐...

    时间:01-28
  • 历史可以“细讲”, 但不能“戏说”

      郭志坤编者谈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近日,历史学家李学勤、出版家郭志坤主编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郭志坤表示,之所以为这套丛书命名为“细讲中国”,...

    时间:01-28
  • “作家不能当坐家”启示文艺创作之道

     ■每日一评  真正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好故事,在泥泞的田间地头,在闹哄哄的工厂车间,在与现代文明存有距离的村舍农家。如果不能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沾一身泥土,注定讲不好中国故事  易艳刚  在上海两会期...

    时间:01-28
  • 刘庆邦谈文学创作:描写人物好比“酿酒”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

    时间:01-28
  • 浙江“打工诗人”的坚守和乡愁:要遵循内心而活

      “庄稼伏地后的心绪,是农人一茬茬的希冀。麦秸的茎杆上,蹿长的梦,却一寸寸爬起。在城市的丛林里,万千个人怀揣万千个梦,万千个梦在钢筋水泥里彷徨不定,还有万千个身影正在揖别乡村的风……...

    时间:01-28
  • 在历史与美学的语境中重构战争叙事——2014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审思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许多经典作品已屹立于世 界影视之林。作为战争题材的一种,抗战题材电视剧在我国荧屏上一直久...

    时间:01-28
  • 文艺工作者不能被市场裹挟

      在两年多的文艺志愿者实践中,我发现,用现代科学加文学手法推介传统文化,是一个好方法。既然能量是守恒的,那我们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永恒的。那么生命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既然能量藏在意识里,...

    时间:01-28
  • 河北:文艺到农村进校园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新华社石家庄1月27日电(记者 白林) 从推出“百场儿童剧进校园”到“河北梆子小分队下基层”,再到构建“10分钟文化圈”,河北省近年来坚持文化惠民,努力变“送文化”...

    时间:01-28
  • 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颁奖

      1月23日,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在京颁奖。马原的《纠缠》、刘庆邦的《黄泥地》、范稳的《吾血吾土》获长篇小说奖,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陈鹏的《绝杀》、尤凤伟的《中山装》、弋舟的《所有路的尽头》、石一...

    时间:01-28
  • 贾大山:文淡而有味 人淡泊名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谈到,文艺家要热爱人民,特别提到了河北作家贾大山。这不只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早 年与他有交往、有交情,还因为贾大山确实在为文与为人两个方面,有自己的...

    时间:01-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