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梁鸿鹰 :热爱乡村土地上的所有气息

梁鸿鹰 :热爱乡村土地上的所有气息

2015-01-29 15:42: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鸿鹰

  作家和自己脚下土地的关系,往往是会决定写作的质地的。贾大山若不植根于自己的土地,想必是不会获得经久的价值的吧。这是一个将生命融进了乡村一草一木的作家,他当过知青,但从没有怨悔。他贪婪地吮吸着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散发的所有气息,他已经把自己消失在了众多老乡当中,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他自己停留、生活过的乡村、集镇是那样让他魂牵梦绕,西头的老王,东头的老李,仿佛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他。老乡们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欢乐与忧愁与他自己的是可以同构的。因此,他所描绘出的一切,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微型百科。而位于这个微型百科核心的,是中国老百姓观察世界、待人接物、举手投足、言语话语的独特方式,是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善意、从容、旷达。

  他笔下没有大人物,都是在土里刨食,在生活的夹缝中讨生计的普通人,只有他们散落在乡村市镇、集市小巷,才构成了属于乡村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风情民俗,才有了属于这方土地的人气。他们有的只是在集市里的小角落里谋得了放一只小板凳的地方,有的只是靠给人挑水过活,但他们的手艺、操守成为他们生活的可靠尊严。无论是卖小吃的、掌鞋的、倒腾杂货的,还是做豆汁的,在他眼里都是有着同样重要意义的人,他们固然非常卑微,但他们对乡村秩序的黏合、对人伦构成的咬合作用是伟大的,他们依然有自己的小乐趣、小癖好、小喜剧、小悲欢,他们以自己的口音、体温、言谈、微笑维系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期待,靠着一个个小手艺、小世故、小讲究、小温情把人们紧紧吸引和凝聚在可爱亦复可亲的土地上,让街坊们有说不完的话、吐不完的辛酸。豆汁也好,糖葫芦也罢,烧饼也好,老豆腐脑儿也罢,说到底都是乡情和乡愁所在,都是温情、人情所系。他写的都是那些老了以后可以反复回味的场景,记录的是游子离家之后不时涌上心头的情愫。虽然他的作品里有不少带着当时浓厚政治色彩的东西,但是时过境迁,“政治”失效了,但家园感、乡愁意识、民俗风情留了下来——依然淳厚、动人、栩栩如生。

  作家爱不爱自己笔下的人物,读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作家了解不了解所写的人物,同样难以伪装。贾大山写的东西篇幅都不大,他大概知道,自己的读者是劳动者,是忙生计的人,他们不会有大块大块的时间。他知道自己所面对这些读者的耐心有多少,他不想给读者增添负担,不想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有生字,也不想格外描写人物的心理,怕这样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耐心。他想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去传达一切。他知道,要抓住这些读者,就得讲故事、写人物、有气氛。他写的人物首先是美的、是善的。他们可能倔强、较真、爽朗、笨拙、透亮、粗犷、胆大、莽撞,好多人有着落后得可笑的思想观念,看问题眼光很陈旧,但是他们不丑恶,他们不会给人使绊子,他笔下人物的心灵总是善良的、透亮的。其次他笔下的人物也是“小”的、谦卑的。“小”主要指很普通、很卑微、很不起眼,他们生活在庄稼地里,劳作在田埂上,有人偶尔胆怯地在集镇当中露上一小脸,有人却因为有一些小怪癖而给人留下了话柄——比如邮票一张一张给人卖,别人剩下的四环素他也要吃到肚子里,比如“口说知足常乐,心想高人一等”,但他们都是劳动者,有的愿意抛头露面,有的总是甘居人后。他们总是脚下有泥、脸上有土、身上有汗,辛勤的劳作磨损不掉他们对人的善意。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性格并不完善,处境各不相同,就是这样一些人,紧贴着大地,接受了生活赋予他们的一切,却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善意,播撒着谦恭,他们按照先辈们的老理儿去处理事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对待他人,素朴地传递着做人的道理,传递着中国人的大爱大美。

  • 相关阅读
  • 阿莹:棣花镇之谜

      我发现贾平凹的家乡丹凤棣花镇,居然是一处神妙的地方。  那天我们去棣花镇,走进一处正在恢复的宋金古街,大约有二三百米长,两边的门面房...

    时间:01-29
  • 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 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已有两家出版社表示将出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余秀华的诗集。  1月15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被朋友圈刷屏无数,“脑瘫诗人”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

    时间:01-29
  • 吴念真:与电影、话剧结缘都是意外

      曾五度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的台湾文化大师吴念真,不仅在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广告等行业都有极高建树,他的舞台剧作品2001年在台湾首演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上周末,由他导演的《台北上午零时》大陆版终于...

    时间:01-29
  • 余华: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听余华的法国文学告白  作为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余华的书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他也是被海外翻译最多的作家之一——英、法...

    时间:01-29
  • 刘庆邦:贴近人物的心灵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

    时间:01-29
  • 何向阳:文如其人贾大山

     一个作家的品格,决定于他的生活阅历和人格修养,而作家品格,决定了这个作家文字的品格和风貌,所以古人云: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之间,作家人格与文学品格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对位关系: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时间:01-29
  • 彭程:他的写作姿态令人仰望

      最早读贾大山的作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时读到他的短篇小说《取经》《花市》,印象非常深刻。由于贾大山既不是高产作家,又为人一贯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其后很多年我都没有再读到他的更多作品。...

    时间:01-29
  • 李春雷:真情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虽然没有见过贾大山老师,但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尤其通过采访和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纪实文学,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更有了一层理解。  读者为什么喜欢贾大山?习总书记为什...

    时间:01-29
  • 诗人余秀华:若自己是健全人 会写出更多好作品

      她说写诗时才是幸福的。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  余秀华生于1976年,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导致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高中毕业后,她试图做些...

    时间:0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