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刘庆邦:贴近人物的心灵

刘庆邦:贴近人物的心灵

2015-01-29 15:42:54

来源:人民日报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杰出作家奖。

  林斤澜老师跟我讲过,他和汪曾祺曾登门去看望沈从文,请教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好。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他们觉得沈从文的回答有些简单,不能让他们满足。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次去找沈从文,希望沈从文能多讲一些。沈从文主要讲的还是那句话:贴着人物写。林斤澜老师跟我讲这些往事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来想去,似乎明白了一点,他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在教我如何写小说。小说的写法多种多样,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简单归结起来,无非是写人,写人的感情,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要把人物写好,一个贴字耐人寻味,颇有讲究。这要求我们,对笔下的人物要有充分的理解,足够的尊重,起码不是拽着人物写,不是推着人物写,不是逼着人物写,更不是钻进人物的肚子里,对人物构成威胁和控制,对人物进行任意摆布。

  要把人物写好,我们脑子里须装有很多人物,以供我们挑选。好比我们要酿酒,手里得有粮食才行。如果粮食不够,一味掺假使水,再兑点酒精,造出来的只能是假酒。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脑子里储存的没有一些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有人说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是多个人物集合起来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个人的体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必须有生活中的原型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原型作为支撑,人物就很难立起来。

  所谓贴着人物写,我理解,不是贴着人物的身体写,而是贴着人物的心灵写。任何文学作品,构建的都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心灵世界。我们得到了创作材料,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材料进行心灵化处理,一一打上心灵的烙印。如果没有心灵的参与,没有进入内心世界,即便材料再多,还是一堆原始的材料,不会升华为艺术。沈从文先生也说过,“一切优秀作品的创作,离不了手与心。”无非都是“写人,写事,写心”,“由心及物,由物及心混成一片”。

  那么,我们拿什么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呢?当然是将心比心,以作者自己的心灵贴近作品中人物的心灵。我们写小说,其实是在写自己。小说中有一百个人物,就有一百个自己。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和不断打开自己心灵的过程。我们只有做到了和作品中的人物心贴心,才有可能赢得信任,所有人物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我们所写人物的一言一行,才会合情合理,经得起挑剔。

  有一点需要小心的是,我们不可自以为是,不可完全以自己的心理取代人物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逻辑,还有文化心理的逻辑。逻辑是很强大的,差不多像是铁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受到的是逻辑的支配和制约。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逻辑大相径庭,如果让林黛玉与贾宝玉谈仕途经济,那就可笑了。

  • 相关阅读
  • 阿莹:棣花镇之谜

      我发现贾平凹的家乡丹凤棣花镇,居然是一处神妙的地方。  那天我们去棣花镇,走进一处正在恢复的宋金古街,大约有二三百米长,两边的门面房...

    时间:01-29
  • 余秀华:成名诗是标题党 更好的诗在以后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已有两家出版社表示将出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者余秀华的诗集。  1月15日,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被朋友圈刷屏无数,“脑瘫诗人”余秀华被学者沈睿誉...

    时间:01-29
  • 吴念真:与电影、话剧结缘都是意外

      曾五度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的台湾文化大师吴念真,不仅在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广告等行业都有极高建树,他的舞台剧作品2001年在台湾首演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上周末,由他导演的《台北上午零时》大陆版终于...

    时间:01-29
  • 余华: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众多法国文学中,受大仲马影响最深,司汤达对写作帮助最大——  听余华的法国文学告白  作为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余华的书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他也是被海外翻译最多的作家之一——英、法...

    时间:01-29
  • 梁鸿鹰 :热爱乡村土地上的所有气息

      作家和自己脚下土地的关系,往往是会决定写作的质地的。贾大山若不植根于自己的土地,想必是不会获得经久的价值的吧。这是一个将生命融进了乡村一草一木的作家,他当过知青,但从没有怨悔。他贪婪地吮吸着农村这...

    时间:01-29
  • 何向阳:文如其人贾大山

     一个作家的品格,决定于他的生活阅历和人格修养,而作家品格,决定了这个作家文字的品格和风貌,所以古人云:文如其人。人品与文品之间,作家人格与文学品格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对位关系: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

    时间:01-29
  • 彭程:他的写作姿态令人仰望

      最早读贾大山的作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当时读到他的短篇小说《取经》《花市》,印象非常深刻。由于贾大山既不是高产作家,又为人一贯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其后很多年我都没有再读到他的更多作品。...

    时间:01-29
  • 李春雷:真情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虽然没有见过贾大山老师,但我小时候就读过他的作品,尤其通过采访和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纪实文学,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更有了一层理解。  读者为什么喜欢贾大山?习总书记为什...

    时间:01-29
  • 诗人余秀华:若自己是健全人 会写出更多好作品

      她说写诗时才是幸福的。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  余秀华生于1976年,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导致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高中毕业后,她试图做些...

    时间:0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