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作家的文学理想

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作家的文学理想

2015-02-07 09:57:13

来源:贵州日报

  阅读贵州陆景川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思绪千载,感觉是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人生与文学价值的课。这不是恭维作者的客套话,而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真实感受,特别是作为一个从山窝窝里走出的侗家女的阅读感受。“文如其人”,这部作品集的叙述风格、语言正如作者本人一样朴实、谦逊,内容则与作者多年从事文史工作相关,饱含丰富详实的史料和深厚的生活积淀,充满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寄寓着一位业余作家的文化情怀和文学理想,让人感受到一位侗族文化人炙热的民族感情、一位地方官员的无私的公仆意识和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向世界敞开大门》不仅记录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还展现了黔东南乃至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追求科学文明进步、走向全国甚至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作者及其人物不屈不挠、孜孜不倦的人生求索,彰显了勤劳、善良、坚韧的苗侗人民的家国情怀。因而,《向世界敞开大门》也是关于伟大祖国的复兴之梦、强国之梦的生动诠释。

  现如今已经鲜有作家谈论文学理想,追求文学理想主义也许被当成过时的受嘲讽的行为,又或许陆景川也不会跟人说自己的文学理想,他甚至不会畅谈自己的文学追求。但是从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他所讲述的人物故事中,比如革命烈士龙大道、杨和钧、画家吴冠中、院士叶大年、赤脚医生李春燕、母亲、继父等,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所奉行的文学理想,那就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以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黔东南这块土地上的现实生活与世态人情,展现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与民族文化之美。

  陆景川还讲述了费孝通、吴冠中、叶大年等当代文化名人在黔东南的生活经历,借人物故事解读民族历史文化,阐释社会人生的要义。比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叙述了叶大年院士对贵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热忱支持和帮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叶先生将贵州作为第二故乡的真情,更感动于人物的科学求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陆景川的作品充满了知识性和学理性。或许因为他是一个地方官员,多年从事行政工作,所以虽为性情中人却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而内敛。他作品中充满了感动人心的力量,却鲜有直抒胸臆的抒情,而多是借助白描手法对生活细节和故事进行细致的描摹。如《勤劳一生的侗家人》通过一些生活片段叙述母亲辛劳的一生,刻画了勤劳善良博爱深明大义的侗族母亲的光辉形象,表达对母亲无比敬仰与深切缅怀之情。

  • 相关阅读
  • 走进微批评时代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文艺批评已经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一起走进了微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批评时代。  微时代原本是一桩媒介技术的后果。在自媒体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时间:02-07
  • 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的锋芒

      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当代文艺评论远未达到公众的期望值。文艺评论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可在公众看来,却没有发 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对文艺评论不满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固然说明文艺...

    时间:02-07
  • 增强民族题材文学的文化认同

      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大举进入,传统文化面临着精神和道德等方面的危机,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一部分汉族作家开始关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期望在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现代化危...

    时间:02-07
  • 诗歌到了“微”时代,疯一把有何不可?

      这些天发生了一些事,都与诗歌有关:一是诗人余秀华火了,诗集首批15000册一日售尽,出版社争抢着要给她出诗集,其故事可能还要拍成电影;二是打工诗人许立志遗作《新的一天》首发,是经众筹出版的,并未受到太多...

    时间:02-07
  • 面对网络语言,要合理规范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甚为流行。有专家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大肆冲击汉语发展,不仅横行网络,还...

    时间:02-07
  • 纯洁汉语别拿网络语言说事

      在当下,网络语言正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真的威胁到汉语发展了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

    时间:02-07
  • 报告称中国1.3亿人通过手机进行深度阅读

      继书本、电脑后,手机逐渐成为中国阅读杂志的重要媒介。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行业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3亿中国人通过无线终端阅读数字杂志,多数人每天将花15至60分钟在手机上深度阅读。 这份由中国数字杂志平台...

    时间:02-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