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走进微批评时代

走进微批评时代

2015-02-07 10:05: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震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文艺批评已经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一起走进了微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批评时代。

  微时代原本是一桩媒介技术的后果。在自媒体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甚至成为意见领袖。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性逐步凸显,信息的体量日渐微小化、碎片化,意见的表达日益个人化、人性化。

  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个体主体性以媒介方式的确立,也标志着信息传播开始普罗化、大众化,微电影的出现就意味着电影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微批评同样如此。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都曾是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批评家的职责和权力,而在微批评时代,普罗大众随时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批评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是批评家。从近年来微信中出现的一些批评言论来看,大众的批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部分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众多职业批评家汗颜。

  “微”是一种能力。对批评而言,一语中的者是高人,一语道破天机者是神人。如果用只言片语便可道破一个用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的观点或道理,那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没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是不可能具备的。

  “微”是一种自由。批评之“微”,确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因为,微批评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也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更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只要有知性、悟性,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刹那的闪电,即可完成微批评的全部过程。而这珍贵的刹那,只有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

  “微”是一种个性。微批评本来就是个性的一种展现。一般来说,能够对某种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发出精辟见解的人,大多是富有个性魅力的人。所以微批评原本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批评,是批评对象的个性与批评家个性的一种碰撞和契合。

  “微”是一种权力。微批评的出现使“人人都是批评家”成为可能,也可以说,“微”赋予了每一个人批评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微批评也是人们对自己批评权力的行使,也是言说权、话语权的一种表达。

  微批评虽然是由媒介技术赋予的、在微时代才出现的一种批评样态,但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特别是诗评与画评,就具有很强的微批评特质。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一种感悟式、点评式批评,以诗论诗,以境会境,画龙点睛,充满妙悟,很像今天的微批评。即使是对鸿篇巨制的小说也是如此,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也没有用长篇大论,而是采用眉批、圈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此外,汉语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将“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最高境界的。在当代专业文艺批评中,也有微批评的传统,那就是“酷评”,酷评的样态与微批评基本一致:短小而尖锐,只言片语却一语中的。酷评之“酷”,意在犀利、尖刻、酣畅淋漓,似也是微批评所追求的风格。

  • 相关阅读
  • 文艺评论要有批评的锋芒

      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当代文艺评论远未达到公众的期望值。文艺评论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可在公众看来,却没有发 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对文艺评论不满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固然说明文艺...

    时间:02-07
  • 增强民族题材文学的文化认同

      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大举进入,传统文化面临着精神和道德等方面的危机,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一部分汉族作家开始关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期望在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现代化危...

    时间:02-07
  • 诗歌到了“微”时代,疯一把有何不可?

      这些天发生了一些事,都与诗歌有关:一是诗人余秀华火了,诗集首批15000册一日售尽,出版社争抢着要给她出诗集,其故事可能还要拍成电影;二是打工诗人许立志遗作《新的一天》首发,是经众筹出版的,并未受到太多...

    时间:02-07
  • 面对网络语言,要合理规范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甚为流行。有专家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大肆冲击汉语发展,不仅横行网络,还...

    时间:02-07
  • 纯洁汉语别拿网络语言说事

      在当下,网络语言正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真的威胁到汉语发展了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

    时间:02-07
  • 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作家的文学理想

      阅读贵州陆景川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思绪千载,感觉是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人生与文学价值的课。这不是恭维作者的客套话,而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真实感受,特别是作为一个从山窝窝里走出的...

    时间:02-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