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走进微批评时代

2015-02-07 10:05: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震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文艺批评已经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一起走进了微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批评时代。

  微时代原本是一桩媒介技术的后果。在自媒体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甚至成为意见领袖。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性逐步凸显,信息的体量日渐微小化、碎片化,意见的表达日益个人化、人性化。

  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个体主体性以媒介方式的确立,也标志着信息传播开始普罗化、大众化,微电影的出现就意味着电影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微批评同样如此。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都曾是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批评家的职责和权力,而在微批评时代,普罗大众随时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批评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是批评家。从近年来微信中出现的一些批评言论来看,大众的批评水准尽管参差不齐,但部分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众多职业批评家汗颜。

  “微”是一种能力。对批评而言,一语中的者是高人,一语道破天机者是神人。如果用只言片语便可道破一个用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的观点或道理,那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没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是不可能具备的。

  “微”是一种自由。批评之“微”,确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因为,微批评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也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更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只要有知性、悟性,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刹那的闪电,即可完成微批评的全部过程。而这珍贵的刹那,只有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

  “微”是一种个性。微批评本来就是个性的一种展现。一般来说,能够对某种文艺作品、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发出精辟见解的人,大多是富有个性魅力的人。所以微批评原本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批评,是批评对象的个性与批评家个性的一种碰撞和契合。

  “微”是一种权力。微批评的出现使“人人都是批评家”成为可能,也可以说,“微”赋予了每一个人批评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微批评也是人们对自己批评权力的行使,也是言说权、话语权的一种表达。

  微批评虽然是由媒介技术赋予的、在微时代才出现的一种批评样态,但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特别是诗评与画评,就具有很强的微批评特质。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一种感悟式、点评式批评,以诗论诗,以境会境,画龙点睛,充满妙悟,很像今天的微批评。即使是对鸿篇巨制的小说也是如此,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也没有用长篇大论,而是采用眉批、圈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此外,汉语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将“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最高境界的。在当代专业文艺批评中,也有微批评的传统,那就是“酷评”,酷评的样态与微批评基本一致:短小而尖锐,只言片语却一语中的。酷评之“酷”,意在犀利、尖刻、酣畅淋漓,似也是微批评所追求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