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思维成果和精神力量不能在文艺创作中得以体现,如果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和人 类的进步做出深入而独到的思考,如果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无力洞察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困惑,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无法给人以情感的慰藉与思想的启迪,自然 更谈不上矗立于人类精神创造的巅峰。
思想的内涵来自价值的追寻
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思想的力量,是人类所知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人类理解了这种神圣力量的本质且加以合理利 用的时候,人类才能把自己从物质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朝着一个有创造力的方向前进。人会因为思想而不朽;文艺也不例外,创作会因为思想含量的不同而区 分出高下优劣。思想永远是艺术的脊梁,一旦在思想内涵上贫瘠瘫软,艺术上也会随之变形甚至垮塌。
当然,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贴,更不是艺术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标语口号,而是来自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发现。有人把文艺 对思想的疏远,归结为对过去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粗看似乎有理,其实是个误解。因为,概念化的东西从来就不是艺术。去概念化、去公式化绝不等于去思想 化。概念化与疏离艺术的思想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艺真正的思想性,是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度开掘和价值的追寻,是深入创作本质、融入艺术骨髓的灵 魂血脉。它与艺术性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离不开深邃思想精神的凝结。而以防止概念化为口实而空洞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做法,无异于为止 渴而去饮鸩。
我们同样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文艺作品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甚至也不是文艺史论中所说的思想性。它不是概念的演绎和逻辑的推 理,而是与作家和艺术家对于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生命情感体验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塑造等融为一体的。对文艺作品思想深浅优劣 的判断靠受众的审美感受来实现,作家和艺术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演、拍”“写、演、拍什么”的艺术话语中。作品的思想性有机地寓于艺术性之中, 肯定一部作品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愈是精品力作,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甚至在这种融合中,思想性的力量往往占据着更为 突出的位置。有无深刻的思想性,往往成为区分一般艺术家和杰出艺术家的分水岭。
价值的开掘在于对美的发现
在实际创作中,文艺思想边缘化的症结,除了创作者自身对人生和现实的精神思想内涵缺乏深入开掘的原因之外,再就是当下艺术领域普遍存在的过 度娱乐化倾向使然。一方面,社会生活的紧张高压,使人们更注重文艺的休闲娱乐功能;另一方面,适应市场需要、追寻商业利益,也导致许多创作者放弃严肃的社 会思考转而倒向娱乐大潮。文艺领域甚嚣尘上的娱乐化、商品化和快餐化风气,让艺术告别了“思想的重负”,在一片浅薄的搞笑、不动脑筋的“读图”、卖萌以及 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中,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娱乐至死”的闹剧。过度的娱乐化和技巧性游戏,让文艺在丧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之后,留下一堆文化的泡沫甚至是垃 圾。没有审美的新奇感,没有思想的震撼力,患上“软骨病”的文艺,再配上一帮思考能力已渐趋萎缩的盲目粉丝群,长此以往,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智力健康,销 蚀的是国民的创造能力,最终危及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