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共同开设《文学观象》栏目,吸引了学者、作家的广泛参与。该栏目就我国当前文学发展中的重要 现象、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辨析,刊出了《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请回归生活》《重塑文学的“真”》《文学是民众的文学》 《文学关乎世道人心》《文学遭遇低俗》《时代巨变中的文学命运——在法兰克福大学文学院的讨论》等20多篇文章,直面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深层问题,在文学界 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揭晓,孟繁华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鲁枢元的《陶渊明的幽灵》、程德培的《谁也管不住说 话这张嘴》、张新颖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贺绍俊的《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 等5部著作获得理论批评奖,不仅代表了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开辟了不同的路径。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2014年,关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的讨论持续升温,这既显示了当代评论家的自信与自觉,也展示了这一命题的价值与阐释力。雷达在《从“乡 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对“作为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想象与建构,乡土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履历。在表现城市化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和各 种价值断裂时,乡土文学正在积极书写、建构和谐社会中新的道德、信仰和美学新秩序。”张颐武在《中国故事:命运与梦想》中指出,“中国故事是当下全球和中 国本身所关切的。一方面中国30年来的变化使得中国故事有了更为重要的含义。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本身也需要对自己的故事进行叙述、阐释和理解。中国故事一 方面当然是对于中国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实本身,所呈现的丰富和复杂的情境。”霍俊明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与“本土现实”》中强调如何 “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他认为,“文学的现实感所要求的是作家一定程度上重新发现‘现实’的能力,甚至是超拔于‘现实’的能力。所以,处理正在发生的 ‘现实’对于作家而言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和挑战”。可以看出,“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是当前中国文学的一种新主题与新趋势。
2014年,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讨论,《文艺报》开设“文学如何表述现实”专栏,刊发了李敬泽、梁鸿鹰、李洱的《如何确立文学对现 实的有效表达》、孟繁华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与超越》等文章。王德领在《现实不仅仅是“问题小说”》中指出,“如果我们把现实定位为‘问题’的堆积地, 就永远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现实不仅仅是问题的丛生场所,而且有它内在的逻辑和秩序,有它的丰富性和驳杂性。” 刘大先在《现实感即历史感》中认为,“任何一种现实都是在历史中的现实,它要求个体超越与战胜自己的有限性,以人格挑战神格,摆脱褊狭的历史感——这种历 史感下的叙事如同美杜莎的眼睛,让触目所及的现实僵化枯死,一方面立足大地接地气,另一方面要有飞升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