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说,他就是现实的孙少安、孙少平,这个诠释表面上是恭维路遥,但是实际上是歪曲
青阅读:从《人生》中的高加林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路遥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着相似性:都是底层的农村青年想改变命运,奋斗的结果最终都回 到原点,有人说这正是路遥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一个中国式于连的奋斗故事。如果真的是这样,您觉得“中国式于连”的典型性何在?在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 中,这种典型形象还多么?
李陀:这问题有意思,值得思索。“路遥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着相似性:都是底层的农村青年想改变命运,奋斗的结果最终都回到原点”,这个分析我觉得 不很准确,如果考虑到路遥笔下农村改革的复杂性和种种不确定性,“回到原点”不过是高加林、孙少安们在改革大潮中打的一个漩涡而已。我曾经看到潘石屹说, 他就是现实的孙少安、孙少平,这个诠释表面上是恭维路遥,但是实际上是歪曲——现实生活里有多少个成功人士潘石屹?就算潘石屹是个成功的于连,中国现实的 改革里能有多少成功的于连?我觉得,潘石屹如此现身说法,恰恰证明了中国改革的复杂性:有人成了潘石屹,富甲天下,可是有无数的孙少安们还在穷困中挣扎。
这又说到问题的另一面:我觉得说孙少安这类人物是于连式的典型不准确,孙少安们比于连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精神世界也比于连复杂得多。这里最大 的区别是:于连身处一个已经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他只要“向上爬”就行,可是,孙少安们在改革的大变动中,往哪儿“爬”?怎么“爬”?都是问题。
青阅读:我们谈到了很多路遥被忽视的重要性,这足以引起更多的作家和评论人去思考、去进一步讨论,到底文学应该怎么写、写什么。您怎么看待路遥的写作中备受诟病的缺点和问题呢?
李陀:说到路遥写作的缺点、问题,也很明显,就是比较粗糙,他以柳青为师,但是拿他和柳青的写作比较,明显就不如老师厚重、成熟、细腻,具体来 看,叙述语言、对白语言缺少特色,书面语因素太多,人物刻画线条也粗,整体结构也不够结实,等等。但是,想到路遥给自己的文学写作提出的目标那么宏大,而 文学环境给他提供的经验和营养又那么少,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可以谅解的。何况,他那么年轻就去世了,这实在太可惜了,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一个更成熟、更才华横溢的路遥。
我觉得今天最重要的,是多看路遥写作的长处,从他那里吸取宝贵的经验,这有助于我们在新的世纪里为文学寻找新的方向。
采写/本报记者 刘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