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候鸟和洄游的鱼,在路途中来来回回,都是为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随着佛山等老牌陶瓷产区产业转移和升级,全国的新兴产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不仅给承接产业的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更是带动了陶瓷行业人才的流动。行业内大批管理、营销、技术人才,由沿海产区奔赴内地,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因为新兴产区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乘兴而去的他们,大部分败兴而归,回到“老根据地”,继续找寻属于他们的职业乐土。
背景分析:产业转移催化人才流向新兴产区
地域的发展政策和比较优势,会引起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会给行业带来发展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佛山产业转移的热潮,让新兴产区几乎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崛起,陶瓷产区遍地开花,陶瓷产业在全国风生水起。
企业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人才问题。产业的流动,自然也带动了人才的流动。陶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生根于内地新兴产区,在招收普通劳工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在营销、管理、技术人才这一块,则成为发展的短板。有行业人士表示,新兴产区产业发展的前途,取决于这些企业能够招募到多少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营销人才。
于是,这些新兴产区的企业,纷纷上演了“筑巢引凤”的好戏,用丰厚的待遇,广阔的发展平台等优越条件,吸引老牌产区的中高层人才。
实际上,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二三线城市房价低、开销小、压力小、发展空间激增的情况下,大城市职场人士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都市白领中兴起了逃离“北上广”的热潮,纷纷到二三线城市去寻找青春安放之地。
陶瓷产业向内地转移,以及内地企业给行业中高层人才开出的优厚待遇、承诺的广阔发展平台,无疑是促使这些从内地到沿海产区“闯天下”的中青年高层人才流向新兴产区的催化剂。
32岁的孙振峰,从事陶瓷行业近8年,他前两年从佛山辗转到云南易门,现在又回到佛山。孙振峰告诉记者,他当初选择去易门,因为佛山的产业转移,导致当时所在的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而当时内地新兴产区发展如火如荼,他跟公司同事都认为,去内地会有更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所以就去了易门。
迁徙现象:就这样飞来飞去
俗话说得好,鸟要吃虫,鱼要觅食,哪儿滋润就奔着哪儿去。“孔雀东南飞”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像孙振峰这样,因为在沿海老产区的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奔着内地新兴产区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而去的,并不在少数。
进入陶瓷行业近八年的徐湘军,也属于往内地飞的“职场候鸟”中的一员。徐湘军毕业后,因听说做陶瓷销售有前途,便只身奔赴佛山。他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大大小小的企业去过好几个,做到了营销老总的位置。后来湖南岳阳产区的崛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加上本身是湖南人,大学也是在湖南上的,便选择去岳阳一家企业。在那家企业,他不少同事都是从佛山过去的,有的是为了离家近些,有的是因为企业给了很好的承诺,有的则是因为自认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迁徙的地域不同,原因却极为相似。46岁的程世平,从事陶瓷品牌策划工作已经11年。他告诉记者,当时决定离开佛山到江西主要是考虑到离家近,程世平是景德镇人,到高安工作,离家只有三小时路程。次要原因是高安的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形势很好,作为在佛山工作多年,且具有专业经验的行业人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可以将佛山的工作经验带到高安去,并期望短时间内有成效,在家乡的陶瓷行业内做出点名堂。程世平说,内地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形势良好。就他个人的经验来看,内地陶企相关专业人才之间的竞争远没有佛山激烈,发展空间也足够,而个人的工资和在佛山为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