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方观点:企业老板:不调整心态,难适应水土
上文提到,人才流失对于企业来说,是阻挡发展、扼杀企业生命力的顽疾。有眼光的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都懂得“爱才”、“怜才”,然而,“留才”确实是一门深刻的学问。看着好不容易招来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失出去,企业老板未尝不心疼。只是,这种“空降兵”式的高素质人才来到新的企业,必定会经历种种不适。企业在发展中求变,却不可能在瞬间应少部分人的理想状态而变。大自然的土壤也是经过风蚀雨浸、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并不是土壤生来就适合所有的种子成长。
云南易门盛凌瓷业的总经理凌东旭曾跟记者提过,盛凌是云南唯一一家卫浴企业,他想让云南的卫浴品牌走出去,在中高端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因此,他亲自去广东寻找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也有所收获,只是这些人才到了易门之后,多数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要么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生产技术跟云南高原地区有所差别,不能调整适应,做出创新;要么就是用从沿海地区带来的管理方式,急切地想改变公司状况,导致公司大部分员工不适应,进而有抗拒情绪,让这些想一展抱负的管理者倍感孤独。
易门意达陶瓷也曾通过陶城报的招聘广告,从广东招揽了两位管理人才,个人能力当然是过硬的。意达在云南属于老牌企业,企业的实力也不算弱。但是,这些人才跟企业自身、跟企业其他员工的磨合,都成为问题。
易门滇源瓷业总经理纪植强也跟记者提过,他愿意花高薪聘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招聘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在这种情况下,云南南鹰陶瓷总经理林时跃甚至表示,高薪聘请人才他是赞同的,但他不会这样做,他们公司从基层到管理层,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因为工资相对较低,人员也相对稳定。
与以上几家企业不同,贵州红枫瓷业有限公司算是跟外来人才磨合得比较好的。公司总经理林厚荣表示,他们公司的管理层人才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招聘来的。他说:“要在贵州这样一个比较偏僻贫困的地方吸引人才,只有靠高工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肯来的人比较少,所以人才之间的竞争没多大,工作也就比较稳定。”当记者问到是否有来一段时间,感觉不适应又回原来的地方去的现象时,林厚荣笑道:“我们厂的管理层人员有一部分是以前跟我在其他地方干的,已经干了四五年了。新来的,工资给得高,公司又给他们提供了发展平台,自然就很少有倒回去的现象。”(陶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