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承诺”,徐湘军也深有感触,他说:“当初去的原因应该是比较看好这个平台,但实际上留不住人才的企业基本都是没有给予一个真正的平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待遇,但实际上待遇也被忽悠了。”他认为,“职场候鸟”这种迁徙现象在现阶段的陶瓷行业来说是正常的:“转出去是因为有待遇和平台,转回来是因为待遇和平台与承诺的出入太大。”
正应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选择去内地发展,是为了发展的平台和机遇,福利和待遇;后来选择离开,也是为了这些。只不过刚开始是怀抱着对这些事物的期待,后来是因为期待不能达成而失落。
候鸟之声:我们找寻的,只是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的时代。在温饱已不成问题的时候,人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上,去追寻理想。当然,也有人说,现实的重压将现在的人压得难以喘息,在压迫中迷茫地被潮流带着走。事实上,每个时代,人要生活都不容易,现代人,特别是企业中的中高层,正因为对物质和理想的双重追求,才会倍感压力。
从沿海老产区到内地新兴产区的那部分人,多是企业的中高层人才,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这部分人,是企业“待遇留人”的对象,而实际上,更能留住他们的,是平台。他们看待事物比职场菜鸟们有更长远的眼光,把事业看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平台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实现自身价值,而不会过分追求眼前的“金钱”,把事业看淡。“事业留人”比“待遇留人”更重要,因为追求事业的人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二位。一个拥有清晰的事业发展规划,能够让员工看见光明未来的陶瓷企业,对于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无疑是一片扎根成长的肥沃土壤,愿意留下来与企业一起迎接事业的成功。只是,这些“职场候鸟”,鲜有找到这样土壤的。
朱宏亮是“鲜有”的幸运儿。他所在的是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区。不过,这个产区的企业也存在着跟新兴产区相同的弊端:“企业对品牌不够坚持,对‘空降兵’在思路、信任度方面有缺失,需要有耐力去跟企业磨合;在谈品牌规划时比较默契,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与股东意见不统一,为职业经理人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企业对经理人的期望也就有落差。还有就是家族气氛比较浓,企业制度有待完善。”他愿意坚持下去,是因为他看见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土壤:“我会坚持在福建。因为福建区域品牌、企业规模以及仿古砖发展潜力都在上升,营销理念也在更新,加上第二代的接班,管理理念等都有改变和提升,对职业经理人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利,前景更加看好。”
接受采访调查的其他“候鸟”,则没有那么幸运。孙振峰告诉记者,他跟他的一些朋友,有做管理的,有做技术的,有做营销的,从沿海辗转到内地,无不是胸怀理想,想干一番事业。不敢说为企业发展增砖添瓦,最起码的要求是,自己要在企业中实现价值,并能与企业一起成长。但到了新的企业后,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要么没事可干,要么繁杂小事缠身。时间长了,就感到想干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最终选择了离开。换言之,就是内地企业把巢筑好,引来了凤凰,结果凤凰发现,那个巢其实是麻雀窝。要想把凤凰留住,还得有名副其实的“凤巢”。
徐湘军也说:“纯粹的内地企业和佛山的陶瓷企业,在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老板自身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有,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比如开阔视野,提升品牌,树立诚信等等,否则,很难留住人才。”他对内地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目前走中低端路线,这种定位还是基本契合市场定位和陶瓷产区区域特点的,“但是我分析,这几年来,低价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谋求改变,以后会很艰难。”他也知道,成长中的企业比成熟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是在自身无力去改变环境的时候,等待环境的改变是很艰难的,更便捷的是去找寻一个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