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在公布三季度报告的80家房企中,80家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8%,达到历史最低值。而2013年房企平均净利润高达11.97%,2014年平均净利润率则为10%。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房企转行做体育,一些房企试水互联网金融,还有一些房企玩起了石墨烯。
另一方面,政府本身也不能为了去库存而坐视甚至引导房价大幅下跌。岛叔认为这里面有三大原因:
其一,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房地产行业及其上下游的产业链依然是稳定经济增长及就业的一个“大块头”,如果房价暴跌影响了人们的信心及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因为这样“去库存”显然是没有赢家的。
其二,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中后期,很多地方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的提升还有赖于政府财政实力支持,如果房价过快下跌造成政府财力吃紧,则无疑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行,这也无助于缓解前面说道的区域不均衡这一楼市的根本性结构问题。(正常的良性循环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提高——>房价上升——>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投资)
其三,房地产商及其上下游企业从银行借了不少钱,作为“房奴”的岛鞭和岛主也因为买房欠了债,如果房价大幅下挫,则银行呆坏账势必激增,从而引发债务危机,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那么房价就不降了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这么说的:“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可见,决策者的态度很鲜明,即:库存需化解,房价应该降,但不能让其断崖式下跌。政府、房地产企业都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负责确保稳定的外部经济和政策环境,而房地产企业则要顺应需求,并为自己的市场行为负责。换句话说,无法处理高库存的房企自然会面临着其它房企兼并重组的命运。
治本之策
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中国楼市的问题其实牵扯甚广,远非“供需决定价格”这一模型所能解释。因此,在去库存上面,除了适当降低房价,中央在最近还提出了不少的治本之策。
比如,中央说“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其本质就是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限制,使更多农民能够过上城市生活。(发改委今天就说,要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方案。)
再比如,“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的提法,则打开了使用“共有产权”、“融资租赁”等模式帮助房地产去库存的空间,让房屋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而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则指出,“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这样的论述显然是瞅准了“城市治理”这一不同地区房地产分化的基层制度原因,希望通过抹平不同城市之间的“制度”差距,让更多城市能够提高对北上广深的替代性。
对中国而言,房地产去库存是一盘很大的棋,它关乎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关乎着年轻人的创造力是被释放还是被压垮,关乎着中国经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甚至关乎着全面二孩政策效果的发挥。
文/子渡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