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此外,记者了解到,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偏远山区不愿去,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大学生中小城市就业创业(晋江)论坛上,《蚁族》主编、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说,大学毕业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国外也有“蚁族”现象。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从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
调整结构解决源头问题
据了解,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当前福建省一些地方推出了职业见习制度,即由人事、劳动、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企事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本地生源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
厦门市这项工作已开展多年。根据最新举措,进入企业的见习学员,生活补贴标准为每天45元,其中财政拨付的各类见习补贴标准为每天37元,见习单位承担的补贴标准为每天8元,以上补贴每月按30天计发。同时,企业每接收1名厦门生源见习生,并及时按规定为其办理就业接收手续,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接收人数给予每人200元的一次性奖励。
职业见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起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为大学生找工作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但专家们也指出,此举并非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应该多措并举,紧紧抓住源头问题不放。”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受到观念、教育滞后等问题的影响,但人们更应该看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招工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福建省将通过实施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和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拓展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在政策、措施、资金上予以保障,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