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举办以名校游为主题的夏令营的有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但国家尚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项活动进行规范,对于其收费是否合理,以及进行的项目是否与宣传有不符之处,家长并没有一个可以查证的地方。但是,不论商家如何“忽悠”,家长和孩子也都应该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大学精神并不一定非得花钱才能体会。
专家点评
大学精神花钱买不到
有人觉得花钱游名校是培养孩子求学和上进心的好办法,也有人觉得花这些钱其实不值,短短一次旅行,或者一周的体验,求的是“名”,还是“学”?
教育专家指出,向往名校,追求高质量的受教育平台,对每个怀揣着上进心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名校之所以称之为名校,不仅仅校园内有风景名胜,独特的可观、可游的“秀丽山水”,更重要的是,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术氛围,其“大学精神”才是游名校要感知的、去“游历”的,而不是快餐式的旅游观光。
家长和学生只要有好的心态,把参观和游玩儿作为一次体验尚可,真想要从中获取多少看得见的效果大可不必。当各式夏令营打着“游名校”的幌子不断漫天要价时,学生们真的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提升。还是流于形式的浮华?
当名校游越来越成为风尚,当夏令营的价格越来越走向“精英”,学生们花钱从大学里获得的“精神”,已经被商家有意无意中剥离了。大学内在的本质不是短短几天就能体味的,更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
而作为从校园中延伸出去的夏令营,本身的主旨是团结、合作、创造,但如今不少夏令营脱离了其原本的初衷,走向了高价位的观光游览,与旅游团已经没有丝毫差别。
观点交锋
行走中的素质教育
李学梅
名校究竟是否应该开放?名校游又究竟应该游什么呢?
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面对游客的需求,名校游一禁了之、名校把游客全都拒之门外,显然不是上策。大学精神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就蕴含着“对外开放”,而且,发挥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积极、主动、义务地面向公众开放,以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本身就是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大学比我们做得好,那些没有围墙的校园那样自然地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并非开放得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
当然,名校开放校园游也不应是无限制的,毕竟,守护学生的学习宁静感,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安静读书,这同样是高校的责任。但这不光需要高校的努力,同样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校方该做的是加强时间上的限制和配套服务的管理,游客则保持应有的素质和修养,不做校园里不文明的“闹客”和只带相机不带大脑的“过客”。
真正成功的名校游,应该是一种行走中的素质教育,是孩子们的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到北大、清华听一节名师讲课,到英国名校里和那些静静读书的学子轻声交流一下心得,或是跟着美国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看看他们的学校是如何在社会的课堂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那一定会比走马观花地在校园里转上一圈收获要大得多。也许,点滴的触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