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华”俏皮的语言到底是特意为之,还是于小琳老师本身的个人特色呢?于小琳指出,“清小华”毕竟代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清华招办。考生和家长不仅需要招生政策的发布,也需要互动。于小琳认为,如果微博给考生一种遥远不好亲近的感觉,那么互动交流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清小华”的语言应该是更为人性化的,能让人感受到管理者在背后真诚的态度。如今,亲和的“清小华”在很多考生心中已经不是一个官方的符号,而是一个可以活生生与之交流、提问甚至是分享情感的人。
除了招生信息,“清小华”还经常发布或者转发清华校园里的各种信息,比如上学期最热门的“舌尖上的校园”和“清华工科男”等。经过“清小华”的介绍,很多新生在没有报到前就已经对这个校园不再陌生。很多人认为,微博营销是高校竞争生源的一种方式,于老师却表示,“清小华”不持这样功利的想法,只是希望能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更好地服务考生,可以和他们有温暖的互动,鼓励他们实现梦想。(记者周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