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首次推出“复旦暑期国际课程项目”,旨在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解中国,体验上海,融入复旦”的机会;搭建中外学生交流沟通的新平台,促进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碰撞。同时,这一项目也是复旦大学学术研究“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为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打造又一张名片。
此次暑期国际课程项目面向世界各高校在校生及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开放,为期5周,开设了14门全英文学术课程及4个级别的汉语语言课程供学生选择,授课均由该校师资担当。项目结束后,完成修读的学生可获得复旦大学暑期国际课程修读证书,所修课程可在各自学校认定相应学分。报名学生中欧美生比重较大。
项目课程安排紧扣中国特色,其中学术课程部分围绕中国主题,划分为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管理三个模块,以学术研究的视角,向中外学生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此外,除学术课程和语言课程,项目中还安排了国画、书法、剪纸、太极等文化课程及北京、西安等地的游览活动。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丹麦、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学生110多人提交了项目申请,其中欧美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不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多伦多大学、纽约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一流名校的学生。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也吸引了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威尔斯利学院、戴维森学院的学生加入到暑期国际课程项目中。“从目前的报名情况看,参与此次暑期国际课程项目的学生层次是很高的,而且经过各校的选拔推荐。”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颖表示。
在此次项目中,各国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视角和思维进行碰撞交流,拉近距离,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暑期课程是世界各地一些高校在每年6 月至8月的暑假期间,为国内和国际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开设的项目,时间为3周至12周不等,通常分为两类:一是语言强化课程,一般无学分;二是学术课程,一般授予学分。
2009年和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将暑期课程项目带到中国,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推出为期6周的“哈佛—复旦暑期项目”,哈佛和复旦的教授联合讲授3门生物医学领域的精品课程,使用哈佛教材,强调方法论教学。来自复旦、哈佛的31名学生共同参与了这一项目,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解和沟通,并获得新的自我认知。
2010年和2011年,复旦大学历史系连续开办了两届留学生奖学金暑期学习班。美国、加拿大高校在校生经学校推荐,来华参加暑期学习班,并享受上海市政府的奖学金资助。项目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美、加留学生的参与,并获得了学生和其所在大学的好评。
今年,在上海市政府的继续支持下,复旦大学首次在全校层面开办暑期国际课程项目。与以往相比,生源更加多元化,课程设计更具系统性,项目活动更加丰富,因此将产生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一尝试将在复旦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战略进程中成为一个标志性节点。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表示,希望院系间相互支持和协调,组织好优质的国际课程资源,落实好项目所需的支撑条件,确保国际课程项目高水平可持续地运作,形成复旦的品牌特色。(中国教育报 通讯员 吴佳桐)